-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七章 坎坷人生律己家训延续小说:滁州太守欧阳修 作者:滁州徐舟 更新时间:2025/4/5 14:35:09 欧阳修4个儿子,皆有建树。还有3个女儿,皆早卒(韩琦写欧阳修墓志铭:三女,皆早卒。)。欧阳修共娶三任妻子。前两个妻子都是因为生孩子去世。第一任妻子婿氏,二十岁时给欧阳修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分娩几天后,因产后风去世。第二任妻子杨氏,嫁给欧阳修一年后去世。第三人妻子薛氏。 庆历五年(1045),梅尧臣《史尉还乌程》,其中有曰:“七月行丧妻,是月子又死。买棺无橐金,助贷赖知己。娇儿昼夜啼,幼女饮食止。行路况炎蒸,悲哀满心耳。青铜不忍照,憔悴邻于鬼。八月至都下,少长疾未已,一婢复嗑然,老媪几不起。”诗中的“幼女”就是大女儿,这时年仅八岁。 就在这一年,欧阳修的女儿欧阳师夭折,也是八岁。梅尧臣在开封因船只搁浅,耽误行程,听到消息后写诗劝慰欧阳修。《开封古城阻浅闻永叔丧女》曰: “去年我丧子与妻,君闻我悲尝俛眉。今年我闻君丧女,野岸孤坐还增思。思君平昔怜此女,戏弄膝下无不宜。昨来稍长应慧黠,想能学母粉黛施。几多恩爱付涕泪,洒作秋雨随风吹。风吹北来沾我袂,哀乐相恤唯己知。自古寿夭不可诘,天高杳杳谁主之。以道为任自可遣,目前况有宁馨儿。” 两人是亲密好友,生活遇到不幸总会互相安慰。从其叙述来看,欧阳修平时非常疼爱这个女儿,含饴膝下,有过许多欢乐。女儿八岁夭折,欧阳修与其相互陪伴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短。梅尧臣能够理解其心情,不仅是因去年体会到至亲之人离去的悲痛,可能还因为梅尧臣的大女儿与其同龄,同样都是八岁。诗中所言“想能学母粉黛施”,大概是根据其女儿学母化妆的成长日常,悬想同龄的欧阳师应是如此。可是欧阳修的女儿夭亡,梅尧臣女儿的生母也去世。两个家庭,化妆的学习者和被学习者都少了重要一环。人生无常,天意难问,寿命长短到底由谁控制,有什么样的标准,这些似乎难以得到准确的回答。梅尧臣让其节哀顺变,以道自任,或许可以排遣丧女的沉痛,毕竟上天并没有做绝,膝下尚有这样值得疼爱的小孩。欧阳修此时还有六岁的儿子欧阳发,且在这年又诞下了欧阳奕。这应是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宁馨儿” 这一年正是欧阳修刚刚贬谪滁州。欧阳修丧女之后有《白发丧女师作》《哭女师》等诗,前诗曰:“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一割痛莫忍,屡痛谁能当。”欧阳修庆历五年为三十九岁,未满四十,但连遭一男二女的夭折。男孩是第一任妻子胥氏所生,在欧阳修三十二岁的时候夭折。欧阳师是长女,其后欧阳修又生了一个女儿,但次女出生不久就夭亡,甚至都来不及给她起名。欧阳修疼爱长女,可能因为这是唯一的掌上明珠,但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戏弄。欧阳修晚年又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又是因病夭亡,五十八岁的他再次痛失爱女,虽无名字,但朝廷后来赐封此女为乐寿县君。欧阳修一生共有三个女儿,其倾注心血最多的无疑是在世时间最长,且有名字留存的长女。这在《哭女师》有真切而动人的描写。 “暮入门兮迎我笑,朝出门兮牵我衣。戏我怀兮走而驰,旦不觉夜兮不知四时。忽然不见兮一日千思。日难度兮何长,夜不寐兮何迟!暮入门兮何望,朝出门兮何之?疑在兮杳难追,髡两毛兮秀双眉。不可见兮如酒醒睡觉,追惟梦醉之时。八年几日兮百岁难期,于汝有顷刻之爱兮,使我有终身之悲。” 运用楚辞常用的感叹语气词“兮”,造成一种缠绵哀婉、反复咏叹的抒情基调,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作者不幸丧女的悲情。欧阳修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形象描写来寄寓悲情。诗中营造的是若干电影镜头般的片段梦境,在一连串的镜头中出现的都是娇女生前可爱鲜明的形象。通过写梦幻境界来悼念死者,宋末元初的评论家刘壎便把它和欧阳修的另一首悼念亡妻之作《述梦赋》连在一起评论道:“以上两篇被爱缱绻,殆骨肉之情不能忘邪?” 政坛过山车颠覆,家庭又遭不幸。双重打击,使得欧阳修无法承受。 作为局外人的滁州民众,只看到欧公豁达潇洒,热衷山水,喜酒好客。特别《醉翁亭记》,使用优美的文字,抒情颂扬人间天堂般的美景。殊不知他的内心痛苦焦脆,撕心裂肺。不到四十岁,已经两鬓斑白,未老先衰。 此刻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年轻的老者,坐在醉翁亭内,细饮着“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品尝着“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观赏着“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感叹:“酒不醉人人自醉。”外表略有醉意,其实欧公的内心流血不止。 二女儿小名叫称。名字含义则如梅尧臣说“我名命汝,平御妾媵”,希望其将来为人妇后,善于持家,公平公正。梅尧臣有《咏秤》诗:“圣人防争心,权衡为之设。后世失其平,有星徒尔列。物物尚可欺,铢铢不须别。将淳天下民,安得必毁折。”这个女儿不到两岁就夭亡,在欧阳修的《墓志铭》甚至都没有提及。 仕途患得患失,家庭灾祸不断,欧阳修始终乐观向上。饱经沧桑之后,依然保持一颗童心。他在《浣溪沙》写道:“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在洛阳当官时,欧阳修很喜欢牡丹,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作了详尽总结,撰写出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贬谪滁州这个喜好有增无减。要求谢判官在醉翁亭、丰乐亭周边种花植草。“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读欧阳修的诗,看不出他是一个高官或名人,而是一个热爱生活,具备真善美,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没有被艰难挫折打到,消极萎靡。在他的家中,公务衙门,花草不可缺少。一边喝酒,一边尝花。一边处理公文,情绪盎然,童趣不退。 春夏来临,滁州的习俗契祭,又称拔禊,每年春暖花开,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清理污秽,迎接夏天的到来。爱干净的人还到溪畔河流,佩兰游春,以会男女。临水清洗,就是为了洗去一年的不祥之气,消除疾病灾祸,迎来美好的春天祓禊定为三月初三日。 欧阳修看见人们热闹非凡,喜悦欢闹的场面,不禁写出,《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春天来了,河堤上满是踏青、赏春的游人。有画船从河的远处开来,游人追逐着,打闹着。船开过去了,春水荡漾,拍打着堤岸。水晃荡着,天也跟着晃荡起来。天幕低垂,水天相接,广阔无边。河边绿杨掩映的小楼内,传出荡秋千的人欢快的叫声。游人啊,你不要笑话画船上那个头戴鲜花的白头发的老人,他正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的歌舞和音乐,一次又一次举起酒杯。人生万事,人间百态,就让他在今天的酒中沉醉吧。 欧阳修说的“那个白头发带花的老人”,就是自己。彼时,他家境贫寒,体弱多病。他写这首诗时其实才40岁,并不算太老,但他的样子已经老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那个头戴鲜花,走进春天里的欧阳修呀。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生了白发又怎样,长得丑点又怎样,被人笑一笑又怎样,春天是属于每个人的。如果花朵有决心,春天有决心,我们就可以有同样的决心。在任何时间(包括三月),都头戴鲜花,走在所有春天和时间里。 欧阳修传承良好的家风,对于子女要求严格,经常告诫,做人的准则。从《诲学说》一文中,不难看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奕。” 文末“付奕”二字,可知此书为欧阳修专为其次子欧阳奕而作。他从“学”入手,不仅教诲爱子如何学习,而且告诫爱子如何磨砺品性。开头引用《礼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对照玉与人,尤其抓住玉“有不变之常德”而人性易变这一特征展开了精要的论述,告诫欧阳奕要从严要求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典故在欧阳修的行文里受到了特别的偏爱,他在早年国子监考试中的应考文章即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琢玉”情结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4岁丧父,随母亲郑夫人寄居在叔父欧阳晔家。其叔与其父乃同榜进士,两人居官清廉,又爱接济百姓,所以只能举家过着穷日子,请不起家庭教师。幸得郑夫人慈慧善教,在地上“画荻教子”,给了年幼的欧阳修以良好的启蒙教育。年少时,欧阳修无钱买书,便走几十里远路去借书,为了再借不难,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书上的内容全部背下来。24岁时,他高中金榜,从此踏上仕途。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不管走到哪一步,都永不忘记青少年时的艰苦磨炼。 正如《诲学说》里所提出的“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成为一个君子,是欧阳修毕生为学的目标。而他的父亲欧阳观,正是一个让他终生以之为学习榜样的仁厚君子。欧阳观在世时曾任推官,经常处理案件到深夜。对于涉及老百姓的案件,他十分慎重,总是翻来覆去地检看,凡是能够依法从轻的,他都酌情从轻;实在不能免死的,他虽忍痛处以极刑,自己却流泪叹息不已。 这样的情怀传给了欧阳修,贬官夷陵后,他有一次翻看架子上的陈年案卷,“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当时他便暗暗对天发誓:从今绝不再让出现半点差池。为了兑现这个无声的承诺,他日夜操劳,每自躬亲,终于在“争讼甚多”“官书无簿籍”又“吏曹不识文字”的穷困小县里设立起一套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学在书中磨,人在事上磨。就是在夷陵艰苦的4年县令生涯,培养了他为民爱民的情怀,造就了他能吃苦、敢碰硬的不屈韧性。 另一篇《与十二侄》 “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得昨日递中书,知与新妇诸孙等各安,守官无事,顿解远想。吾此哀苦如常。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祐汝,慎不可思避事也。 “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已寒,好将息。不具。吾书送通理十二郎。” 此信写于皇祐四年秋,当时欧阳修在颍州为母亲守孝,故此文中有“吾此哀苦如常”之语。郑夫人于欧阳修而言亦母亦师,影响极大。当他高中进士,身居朝官时,母亲坚持过着俭朴的生活,并自白:“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勉励他要不为身家所累而坚守正道;当他因秉持正义被贬官夷陵后,母亲又言笑自若地宽慰他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这封家书里,欧阳修继续教导侄儿要传承清正的家风。他主要讲了以下两点。 第一,要尽忠职守,不得怕死避事。此时,象州正在动乱之中,对于在此居官并携带家小的侄儿欧阳通理,欧阳修一方面“日夕忧汝”到要收到侄儿的来信才能“顿解远想”;一方面他又勉励侄儿要尽忠报国,“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如果国家有任务交给你,就一定要义无反顾地上阵,即使为国捐躯、身死国难,这也是你最大的光荣。在这里,欧阳修把国家与家庭、国事与生死的位置摆得清清楚楚,体现了舍身事国、杀身成仁的壮烈气节。 第二,要清廉慎微。品质优良的朱砂向来是擅长书画的文人们追捧的雅物。象州能产优质朱砂,所以欧阳通理想买一些来送给叔叔,结果遭到了一通严肃的训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虽然欧阳通理不至于为了区区朱砂而坏了廉节,但不能不慎,一旦知道是当地的官员要来买物产,那些商人一定会优货贱卖来巴结讨好的,所以欧阳修说自己除了吃饭外,在任地“不曾买一物”。欧阳修行文至此,也许想起了叔叔欧阳晔对他的身教。欧阳晔“为人严明方质,尤以洁廉自持”,为了维护廉政,即使得罪长官——历来交好的同榜进士陈尧咨,以至于受尽排挤也在所不惜。欧阳家两代叔叔,教导侄儿的为官之道只有一个字——廉。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