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滁州太守欧阳修>第六章 身世显赫忠孝家风代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六章 身世显赫忠孝家风代传

小说:滁州太守欧阳修 作者:滁州徐舟 更新时间:2025/3/31 14:34:49

欧阳修给读者都是光鲜亮丽的标签,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特别《醉翁亭记》永垂千古之作,蜚声天下。殊不知欧阳修傲才视物,官宦沉浮,家庭不幸。幼年丧父,青年丧妻,中年丧子。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欧阳观去世。

欧阳观(公元952-1010年),字仲宾,今永丰县沙溪镇城南村人。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欧阳观与胞弟欧阳晔、欧阳颖一门同榜进士及第。欧阳观初授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判官,后授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以东地域)推官。

欧阳观一生为人刚直豁达,自始至终坚持廉洁自律,为官清正廉明。虽然家境并不宽裕,却“喜宾客,好施与”。在绵州(今四川省棉阳市)的三年任上,欧阳观虽然俸禄不多,但他还是把自己的大部分俸禄用于招待亲朋好友和扶困济贫,所剩部分钱财仅能勉强维持一家基本的日常生活,日子过得和平常百姓人家一样简单朴素,就连自己家人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克勤克俭过日子。尽管这样,他对需要帮助的贫困百姓总是慷慨解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欧阳观自始至终保持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高尚情操。

在绵州任职期间,当地有一个财主看中一个穷人的山地,准备占为己有,争执之中,双方对簿公堂。财主为打赢官司,占有那块山地,连夜亲自带着银两来到官舍拜访欧阳观,企图用金钱买通欧阳观,把那块山地占为己有。欧阳观了解原委以后,当面拒绝了财主的厚礼,严正地指责财主的贪欲。为了教育和挽救那个贪心的财主,欧阳观心平气和地对财主说,你夺了人家的山地,将心比心,换成你是那个穷人,你是如何感受?

欧阳观语重心长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财主的心,看着欧阳观一身正气,秉公办事,又没有为难他的样子,非常感动,当即跪地向欧阳观承认错误,请求原谅他的过失。欧阳观见财主认错态度较好,便动了恻隐之心,为挽回财主的面子,他告诉财主,官司可以撤销,但前提是,必须向那穷人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永远也不许欺负穷人。

后来,财主不仅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还主动拿出银两接济了那位穷人。欧阳观拒收财礼巧办公案的事迹,很快在绵州成为美谈。

欧阳观绵州三年任满,要到泰州赴任,临走之前,绵州百姓为答谢欧阳观为地方做了许多好事,办了许多实事,商量着要送点地方特产给他,以作纪念,还准备举行一个仪式,送别欧阳观。欧阳观知道以后,婉言谢绝了众乡亲的好意,他对众乡亲说,我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拿了朝廷的俸禄,是我的责任所在。对于大家的好意,我欧阳观心领了,礼物和仪式一概免去。到了离开绵州的时候,欧阳观自己掏钱,买了一匹蜀绢,请来画师画了六幅“六贤图”,以作纪念。

欧阳观在泰州任判官时的一天晚上,他在烛光下办理案件,突然对着一份久置案卷,唉声叹气,夫人郑氏抱着儿子欧阳修坐在旁边,见他几次这样,就问怎么一回事,他说:“这是一个应该判死刑的案子,我想替死刑犯寻找一条活路,可怎么也找不到啊。”郑夫人更觉奇怪地问:“犯死罪的还可以找到活路吗?”欧阳观回答说:“我替犯罪嫌疑人寻找活命的条件而找不到,那么死刑犯和我都将没有遗憾了。

“有时候还真的能在死囚中找到不该判死刑的人证据,致死囚犯也有可能找到活命机会,所以不替死囚寻找活路而处死,便有含冤抱屈!我们常常为死囚找活路,还难免有误判错杀,可是世上有的官吏总是千方百计地致人死罪,怎能不替死刑犯寻找活路呢?”

时年五十九岁的欧阳观不慎身染重病,在官邸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欧阳修后来曾写道:“修窃自念为人子而不能识其父,幸而得闻吾母之言,其忍废为!乃泣血而记之。”母亲讲述父亲的事迹,突出了“仁”“孝”和“廉”。

关于父亲的“孝”, 母亲讲道:“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泣涕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闲居而御酒食盛馔,则又泣涕曰:‘昔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而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于终身未尝不然,此吾知汝父之能养也。”

关于父亲的“仁”, 母亲讲道:“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也!’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况世常求其死也。’”讲的是欧阳观心性仁厚,办事谨慎。

关于父亲的“廉”, 母亲说:“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以其俸禄事宾客,常不使有余,曰:‘无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以庇其生……”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待人豁达大度,乐于扶贫济困,常常不顾家境困难,招待各方宾客。推官的俸禄本来不多,他却不让手头有余钱,常说“不要让钱财成为我的拖累”。以致去世时,上没有留下一片瓦,下没有留下一垄地帮助妻儿维持生计。

此外,母亲还多次讲过“七贤画”的故事。这个传家宝,是父亲廉洁自律的突出标志。欧阳修在《七贤画序》中专门叙述了此事。大意是说:还在孩童时代,母亲曾对我讲,“我嫁过来时,欧阳家非常穷困,你父亲却极其廉洁。在绵州做推官三年,别人都采购很多四川名产运回老家,你父亲却一样也没买过。他的俸禄在用来接待宾客之后,几乎没有余钱。离开绵州时,只有一匹绢绸,画成六幅《七贤图》。这七位贤人,都是你父亲非常爱重的君子。”父亲死后,每逢年节举行祭祀,母亲都会把《七贤图》挂在墙上,让儿辈瞻仰膜拜。她总是指着画对儿辈说:“这是我们家传的宝物呵!”

母亲认为父亲“其心诚厚于仁”,其言其行“发于其中(衷)”,并激励欧阳修:“此吾知汝父之得有后也,汝其勉之!”

由于欧阳观生前清正廉洁,仁孝乐助,家中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二十九岁的续弦夫人郑氏拖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任职的小叔子欧阳晔。投奔并非投靠,郑氏带着儿女也不完全依赖别人养活,而是努力自救。“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

“画荻教子”因此成为千古美谈。郑夫人知书识礼、温厚仁慈,持家勤劳节俭,处穷不忧,处变不惊。《泷冈阡表》记载:“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大意是说在家道中落时,郑夫人以俭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可能要遭受的患难。”及至欧阳修被贬夷陵,太夫人亦言笑如常,对欧阳修说:“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 后世将欧阳修的母亲尊崇为皇冠体育投注: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母亲“以长以教”,欧阳修虽幼年丧父,却在父母的影响下终成巨擘。

欧阳观五十九岁离世,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崇国公。夫人郑氏,累封魏国大夫人,享年七十二岁。欧阳修父母的“累赠”“追封”“累封”的荣衔,都是因欧阳修后来显贵而荣膺朝廷的封赐。

据《欧阳氏谱图序》(石本)记载,欧阳氏是夏禹的后裔,经过夏商周,一代代相传,传到允常,允常的儿子就是越王勾践。勾践传五世到越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的儿子蹄,被楚王封在乌程(今浙江湖州)欧余山之阳,做欧阳亭侯,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氏。入汉朝以后,因有人任涿郡太守,子孙便居留北方。后出现不同分支,有的住在青州(今属山东)的千乘,有的住在冀州(今河北)的渤海。千乘的欧阳生,字和伯,是汉朝的经学博士;渤海的欧阳建,字坚石,是西晋名士,两人都是宗族中的佼佼者。欧阳建在赵王司马伦之乱中被杀,其兄之子欧阳质领着族人奔到长沙,因此子孙又返回南方居住。欧阳质的七世孙景达,仕于南朝齐。欧阳修列谱图就从景达开始。景达的五世孙欧阳询是隋末唐初的大学者、大书法家,也是欧阳修的二十世祖。询的五世孙欧阳琮,曾任吉州刺史,子孙由此在吉州安家。琮以下七世,谱录亡逸。其八世孙欧阳万,曾任吉州安福县令,子孙后辈散居安福、吉安、吉水等县,此后“世为庐陵(指庐陵郡)大族”。

欧阳修的高祖欧阳托是没有功名官阶的处士,但声誉极佳。乡民争讼,经官府判处的往往反复诉讼,但凡是经欧阳托评判过是非曲直的,便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再起争端。他道德学问出众,为人处世正直公道,故受到乡里敬仰。

曾祖欧阳郴,曾在南唐任过武昌县令和吉州军事衙推官,官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声名着于州县,享寿九十有四,死后葬欧桂里(今属吉安县)、横溪保之燕湖。“儒林乡欧桂里”这个地名是因欧阳郴的第三子欧阳仪而得。欧阳仪中进士第时,高堂父母俱无恙,乡里以此为荣,于是把庐陵的文霸乡安德里改为“儒林乡欧桂里”。

欧阳修祖父欧阳偃是欧阳郴的第六子,少时即以文学著称于南唐,却耻于参加进士考试,而向文理院上书,进其所为文十余万言,授南京街院判官,英年早逝。欧阳偃负才狷介,殊非等闲之辈,惜乎只活了三十八岁。

欧阳修还有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叔父。二叔欧阳旦是处士,“隐德不仕,事母(也是早寡)以孝,为乡里所称”。三叔欧阳晔是除了母亲外,在欧阳修接受教养、长大成才的整个过程中,给予他极大关怀和最深影响的人。欧阳修父亲病故后,郑夫人拖带子女投奔到欧阳晔处。欧阳晔义不容辞代行了家长的职责:“咸平三年进士及第,官至都官员外郎。……所至有能称,尤长于决疑狱。所得俸禄,分养孤遗。其兄之子修,少孤,教之如己子。”欧阳晔的处世为人,给少年欧阳修留下深刻印象。他正直廉洁,处事**,有卓越的办事能力。初任随州推官,就顺利地处理了三十六件难办的积压狱案。某年适逢大灾荒,遍地饥馑,而大洪山奇峰寺几百僧人却聚积了大量粮食。京西路转运使怀疑他们囤积居奇,要欧阳晔前去抄没充公。僧人闻讯,惊恐万状,给欧阳晔送来千两白银,请求他手下留情。欧阳晔笑着说:“哪里用得着这样!你们能听从我的劝告吗?只要把你们积聚的六七万石粮食卖给官府,用来赈济灾民,就没有你们的事了。”因为有了这些粮食,饥民们才免于饿殍遍地。在知桂阳(湖南县名)任上,一伙平民百姓为争夺船只,彼此斗殴,在混乱中致死人命。官府拘押大批嫌疑犯,案子经久难断。欧阳晔接手后,详细调查了案情,将全体嫌犯放出牢房,卸除枷锁,让他们在厅堂上吃饭。饭后,一一安抚,让他们返回牢狱,单独留下一人。此人顿时脸色惨白,手脚慌乱。欧阳晔厉声喝道:“你是杀人凶手!”这人还想狡辩,欧阳晔说:“我观察刚才吃饭的人,别人都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胸,伤口形状说明凶手是左力,最大的疑犯就是你。”这个人哑口无言,只得哭泣认罪:“是我杀的。我再也不敢连累别人了!”这个久拖难断的疑狱快速解决,其余受牵连者感激不已。

母亲曾对欧阳修说:“你想了解你父亲吗?看看你三叔就可以了。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活像你的父亲。”在随州的岁月里,欧阳晔分其俸禄,尽力接济远道来依的孀嫂孤儿三人。后来,欧阳晔调到阆州(今四川阆中)任推官,又迁江陵府(今属湖北)掌**。他的家眷依然留在随州,与欧阳修母子相依为命,以免他们孤苦无告。

后来,欧阳修荣显,朝廷不仅敕封其父母,还追荣其叔父叔母,封赐爵赏,显然和欧阳晔倾力教养欧阳修有关。欧阳修也终身铭感叔父“长养教育之恩”。欧阳晔逝世时,欧阳修因公务缠身,有如“羁绁”,“哭不及丧而葬不临穴”,备感遗憾,恳切表示唯有保持“大节”以报答叔父之恩。

欧阳载,是欧阳修的堂伯父,也是家族入宋后的第一个进士,“为人方重寡言”,他的德行和思想也对欧阳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次真宗皇帝亲自选择御史,欧阳载以秘书丞被召见。其他应召的人都走向前去,自我称扬,唯恐不被任用;唯独欧阳载静立丹墀之下,一句话也不说,偏被选中了。后知泗州,有僧人妖言惑众,诱骗民间男女投淮水死,每年冤枉送命的有上百人。欧阳载听闻此事后,尽捕作恶僧人,诛其罪孽重大者数十人,遣散乡里还俗者数百人,震动很大。他任御史时,正直无私,皇帝要封赏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敬谢不敏,不愿再继续任职。他的无私无欲,受到士林敬服。欧阳修叙写这位堂伯父:“为政清廉简静,所至官舍,不窥园圃,至果烂堕地,家人无敢拾者。”在欧阳修为政清廉刚直、抨击昏官不留情面的做派上,都可看到欧阳载的影子。

《欧阳氏谱图》中,在欧阳观名下注有“生二子”,名“昞、修。”昞是欧阳修同父异母的长兄,欧阳修本人的著作一再道及。

欧阳昞长期在荆州(今属湖北)担任地位卑下的小官,没有机会施展才能。他居住在江陵的长江岸边,却舍弃大江**浩瀚的壮丽景观,而在宅旁方圆不过数丈的池塘边建起了一个“游鯈亭”,每日在亭中观赏池里游鱼,自得其乐。欧阳修由夷陵赴干德,途经江陵,去看望兄长,受命写了《游鯈亭记》,记中介绍了乃兄的性格与豁达胸襟:“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心中亦已壮矣!”

曾祖的孝德,祖父的文采,父亲、叔父和堂伯父的清廉官风,都令欧阳修受教终身。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诗书与美德“传家”“继世”的进程中,欧阳修不仅是承前启后的桥梁,而且是光前裕后的灯塔。曾祖考妣、祖父母、父母、叔婶,都因为他而荣膺爵禄封赏。子侄中有因他而恩荫得官的,也履受其教,承传优良家风,为官守廉守贫,报效国家。

皇佑四年(1052)夏,处于广西与越南交界处的蛮酋侬智高发动叛乱,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建立大南国。接着领兵沿邕江东下,进逼广州。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李琚等望风而逃,广南东西两路震恐。这时,因恩荫得官的欧阳修侄儿欧阳通理(昞之子)正在广西象州担任司理。兵乱期间,欧阳修固然担忧侄儿的人身安全,更怕他临难退缩或失节。欧阳修写信谆谆告诫侄儿:“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欧阳氏自江南归朝,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被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观此为戒也。”深挚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告诫子侄既官禄在身,必须勤谨奉公,守廉守贫;祸患临头,敢于横身当事,以死节为荣。

另有一封家书《与十三侄奉职》,写得更亲切平实、情见乎辞,足以窥见欧阳修守廉守贫、律己律人的高风亮节:“汝孤寒,曾受辛苦,知道官职难得,每事当思爱惜。守廉守贫,慎行刑,保此寸禄而已。……汝只亲兄弟两人,今食禄,庶事宜均给……无事,令学书,识取些字……。”后来苏轼谈及这些家信时说,一个人与外人打交道,难免将真面目包裹起来,虚与委蛇,冠冕堂皇。而欧阳修告诫侄辈的私信,尽是由衷之言,没有任何虚矫伪饰,从中可看到欧阳公心地光明,质量高尚。

纵观欧阳修家世,会得到这样的印象:欧阳修出身于一个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成长于一个重视读经讲史的书香门第。一代代进德修业,人才辈出。其取科名、入仕途者,为官临民则清廉公正,为人处世则刚直温厚。其平居不仕者,或文章著述辉耀儒林,或善于排难解纷,威惠着于人心,德孝闻于乡里。祖考们的嘉德懿行,见于史册、载于家谱者屡见不鲜,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贵精神遗产。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有记:“传于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伯叔)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

从郑氏夫人写给儿子欧阳修的一篇家训中不难看出。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培养儿子,勉励儿子,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父亲清廉素志。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节录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你父亲身为朝廷官吏,清廉而又喜欢帮助别人,又好宾客。他的俸禄虽少,但他平时并不去千方百计积聚钱财。他说:“不要因积财损害我清廉自守的素志。”所以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间盖瓦的房屋和一块可以耕种的田地,让我们可以靠着它们来维持生活。我靠着什么来守节呢?我对于你父亲,有所了解,因此对你有所期待。

他回头见奶妈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息说:“算命先生说我岁星行经戌年的时候,就要死去,如果真是如此,我将看不到儿子**自立了。以后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育其他后辈,也常用这些话,我听得多了,所以能了解得详细。他处理外面的事,我不能知道;他平时居家,没有一点虚假做作的地方,所作所为就是这样。这些话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他有着一颗深厚的仁爱之心。这就是我知道他必定能有好的后代的原因。希望你以这些来勉励自己。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对于别人有利的事虽然不能遍及到每一个人,但重要的是有一颗敦厚仁爱的心。我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上面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意愿和对你的期望。

此篇中,欧母郑氏夫人启迪和告诫儿子:第一,他父亲为官清廉而不积钱财,因为积钱财会损伤他的清廉自守的素志;第二,他父亲死时,既没留下一间房子,又没留下一块田地,自己靠着对儿子的期待和希望支撑下来;第三,他父亲处世为人没有一点虚假和故意做作的地方,更可贵的是有颗深厚的仁爱之心。因此,希望儿子今后好好向父亲学习,并以这些来时刻勉励自己。

欧阳修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为人刚直敢言,虽屡遭贬谪,也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奖掖后进,为世所称。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