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96章 采风(上)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11/29 10:31:30 历史的天空里,放飞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或高或低,遨游苍穹,尽管如此,手扽着那根看起来若有若无的游丝,如同母亲的脐带,看似断了,可依然心系着远在千里的游子,不离不弃。或许,这就是我讲古的初衷和写这部作品的源动力吧! 民间采访《良吏传》之倪若水 我在乡下搜集民间故事当中,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故事需要挖掘,作为家乡历史人物,也许他们的官位并不大,但能彪炳史册,就足以说明这个人确实是个好官,为国栋梁才,为民送温暖。在搜集过程中,有幸获得了一些口传人的一些资料,有幸在省市图书馆查证了一些翔实的历史资料,也有幸得到了本家人所提供的家谱,碑文等家藏的珍贵资料,为进一步挖掘大唐良吏倪若水的历史功绩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在采访搜集当中,也记录下来了一些人的问与答(根据提问者的意愿,只写提问的问题,姓名省略),以此文亦可作为倪若水历史小说开端的号角吧。 问:你写倪若水这个人有什么用? 答:余发自内心的触动,感受良吏倪若水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也完全符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之根本要求,故援拙笔为之记。 首先,为什么称为良吏?何谓良吏?良吏就是贤能的官吏。西汉名臣晁错在《上书言募民徙塞下》写道: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良吏一词便出于此文。 清朝文人钱谦益在《兵科给事中明时举授徵仕郎》一文中写道:爬剔疾苦,抚养小弱,可谓良吏矣! 由此,看官可以看出,良吏的使用价值不可小觑。那么何谓良吏呢?良吏就是贤能的官吏。 倪若水为什么史称良吏?其政绩使然昭然。 据《新唐书?;倪若水传》载:倪若水,字子泉,恒州藁城人。擢进士第,累迁右台监察御史。黜陟剑南道,绳举严允,课第一。开元初,为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清净,增修孔子庙,兴州县学庐,劝生徒,深为教诲,风化兴行。玄宗遣中人捕帟、溪沴南方,若水上言:“农方田,妇方蚕,以此时捕奇禽怪羽为园御之玩,自江、岭而南,达京师,水舟陆赍,所饲鱼虫、稻粱,道路之言,不以贱人贵鸟望陛下邪?”帝手诏褒答,悉放所玩,谪使人过取罪,而赐若水帛四十段。 在倪若水为官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倪若水荣获良吏是实至名归。 问:何为生徒? 答:考生第一种是生徒,是国学、州学与县学的学生。由于上学有名额,所以生徒也叫生员。第二种叫乡贡,是指非生徒的其他读书人,只要复合一定的政治与身体条件,就可向州县报名,由州县推荐参加尚书省的考试。科举类似于“自举”。才能卓异的叫秀才,品行端正的叫孝廉。 问:唐朝人才推荐是如何进行的? 答:荐举一般指大臣向皇帝推荐人才并负连带责任的制度。察举是指官员考察推荐人才的一种方式。荐举的执行人多有豪门担任、名为“中正官”的专职官员,这才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 问:倪若水是哪里的人?再就是谈谈倪若水是以何种方式求仕? 答:据元史《河朔访古记》(元朝历史学家。乃贤著):藁城縣東南二十里倪家庄侧,有唐倪若水墓在。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孫也。 倪若水生于大唐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辛酉,卒于公元719年(即开元七年)己未正月二十六日长安永嘉里私邸。一生贯穿于唐高宗,大周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开元盛世初期。 倪若水是以进士及第而求仕。倪若水于公元689年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八岁,时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由此看来,在唐朝考中进士有多么残酷。据史料《通典》记载:“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得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当时求仕者,有从明经入仕者,比如唐朝初期著名宰相狄仁杰、源乾曜等;有从进士及第入仕,比如唐朝宰相张说、姚崇、宋璟等,可以说,国家栋梁之材,绝大多数出自进士及第。 其一,明经科目考试,初试:帖一大经(《礼记》或《左传》以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能通五条以上者入取);二试:口问大义十条,能通六条以上者入取;三试:答时务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与以及第。 其二,进士科目考试,初试:贴一大经及《尔雅》,每经贴十条,能通四条以上者入取;二试:试文、诗赋各一篇;三试:试时务策五道。 两项比较,明经多贴两经,看似较难;然而《孝经》《论语》文字不多,不难兼习。明经初试之及格标准,比进士增一条。进士三试策问,比明经多两道,所差有限。有差别的地方在二试:明经只口问经之大义,而进士则是写诗作赋各一篇。 由此得出,明经科考儒家经典,进士考时务策。前者只要死记硬背,后者却要真才实学。进士比明经钻研范围广,悬格高,名额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倪若水虽不是显赫家族,可也是小康家庭,倪若水能够进士及第,在河朔可谓凤毛麟角,正如其墓志铭记载:公讳泉,字若水,中山藁城人也。其先出自郳国,为鲁附庸,厥后因而命氏。六国时有倪良者,能x诸侯之兵,盖赵人也。曾祖护,祖范,考基,执德不回,并为君x,立诚可久,是为贤人,其道不出于户庭,厥声俾休于代嗣。 公生而含灵,幼有成德,年有七岁,口诵万言。诗书礼乐之英…………之妙。曾未弱冠,声已芬于河朔矣。 问:什么是制举? 答:唐代科考科目其一是常科,即常年按制度举行。头一年十月向尚书省报到,验明正身,次年正月参加考试(前期在尚书省都堂,后期在礼部贡院),放榜大约在二月份。他步骤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其二是制科,即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科目众多。其步骤是文学之科、儒学之科、韬略之科、超拔之科、理人之科。因此,制举是皇帝不定期进行的考试,这类考生考的是现场反应和实际能力,公元689年,倪若水就是在洛阳参加了武则天主持的制举考试,于万人对策中脱颖而出,获得甲等。不过唐朝开制举以来还没有给过考生甲等,因此,倪若水明明是甲等,却以乙等名列前茅的身份进入仕途。 另外,同期制举考中的还有张说,张说不仅是个诗人,文学家,还是一个政治家。从此二人结识,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两个鸿儒可谓惺惺相惜,共同结成了同盟。就是在宰相姚崇执政期间,倪若水也是坚定地站在了张说的一边,二人同时被贬黜境外,倪若水在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访使,张说在幽州任刺史,当然这都是后话。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