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夏朝传说第三百二十四章小说:夏朝传说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5/4/7 11:41:17
夏朝传说第三百二十四章,时间总是在你不知不觉中溜走的,眨眼间,不降登上大位六年过去了,这六年总体来说,国内是平稳的,老天爷也照顾,除了第三年黄河小小地折腾了一下,但是没有造成大灾害,其余的时间,没有大事发生,朝廷内部也秩序井然,唯一的变化是,彭伯因为处理屈非灭门一案,办法得当,受到了不降的嘉奖,升为右丞相,别人的职务基本没有变化。 尤其让不降高兴的是,他一力主张的车骑兵新军基本成型,虽然按照自己预算的时间晚了一点,总体还算满意,因此,白虎由代理南北大营的准将军,变成了正式将军,有了这样一支生力军,不降的信心开始膨胀,准备实施自己的抱负——开疆扩土。他的这一观点首先得到了部队的支持,在朝廷军队中做军官的,喜欢打仗和利益挂钩。打仗有机会升迁,还可以合理合法的掠夺,尤其是当甲方兵力强大的时候,没有哪个军官不愿意打仗。至于士兵愿意不愿意就无所谓了,反正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听从指挥。 朝堂上,原来不大听话的老臣基本被不降清除了,现在掌握权力的,都是自己的亲信,当然没有人会坏自己的事情。朝臣团结,军力强大,国库充盈,没有理由不打仗,因此不降安奈不住了,但是剑指何方,在大臣和将军之间充满了争议。主要的争论是先打硬的,还是雷公打豆腐,捡软的欺负。大臣们希望旗开得胜,当然主张先打软的,这样胜利的可能性大。将军们正好相反,他们希望打硬的,这样自己有机会展示身手,立功提升的机会多。再说了,只要把硬的吃掉,软的也许不用打,自己就投降了。 不降也不清楚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因为各有利弊。但是出兵是一定的,机会难得。只是不降没有想到,他对外出兵的方略还没有确定,内部先出大问题了,因为广园地区爆发了奴隶加贫民混合的奴隶大**,广园州城沦陷了,或许正是因为州府沦陷,朝廷才获得了消息。不降得到消息的一刹那,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他明白,奴隶**有很多贫民参加,那就不是一日之功了,为什么现在才来报告?当然是当地郡县官员想隐瞒,后来发现瞒不住了,不得已才报告的。最后为了得到事情真相,不被地方官欺瞒,不降没有立刻发兵,反而派出了预征为头的调查组,秘密前往广园,并且要求把现场的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给自己。为了消息及时到达王宫,不降命令启动所有驿站信息情报网,驿站信息情报网是专为军队打仗而组建的通讯网络,平时并不使用,因为各个驿站都有为传递重要军情而准备的军马和士兵。 高度的灵敏让不降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明智决策,否则从广园来到京城有千里之遥,平时得到千里之外的信息,三个月是平常的事情,快一点也需要半一个月,启动了驿站情报网络只要一个星期内就可以得到信息,而排出调查内乱原因的,又是富有实干经验的预征,算是高度重视了。 事实证明不降的灵敏帮了他的大忙,广园的事情非常复杂,根本就不是奴隶造反这样简单。原来广园地处**偏远地区,当地地形以山为主,属于比较封闭的地域,虽然归化华夏时间不短,但是当地民众很少走出大山,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弱。在被颛顼收复之前,这里的民众还处在原始社会中期,某些山寨还是母系社会,当地的势力主要靠氏族来管理,后来颛顼为了加强管理,硬性指派了朝廷官员去做地方官,跟随官员前去的,还有三百名士兵,士兵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使用的兵器是用青铜做的,而当地寨民使用的武器是木制的棍棒,因此这位官员就采用了剿杀政策,只要不服从朝廷指令的,不管是氏族头领还是普通民众,一律杀头,家属罚做官奴。他的办法开始的时候的确受到了最好的效果,后来广园地区真的平静下来,没有敢于反抗的氏族了,因为他们的确打不过朝廷这三百士兵。 这位官员采用的办法,虽然看似粗鲁,效果却极佳,因为对于听不懂道理的氏族,包括氏族头人,讲道理浪费时间不说,还没有任何作用。问题是,处理矛盾事务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包治百病的,后来的官员看见这种方法好使,就造访抓药,无不采用武力压制手段,基本上就没有教化一说,因此时间虽然推进到了不降统治时期,本地区小规模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只是因为散状的反抗没有力量,因此无一例外地,都被**下去。所以一种奇怪的文化就在广园诞生,男女老少都崇尚武力,当地人的矛盾冲突,最后解决的办法不是讲道理,而是看谁的拳头硬,野蛮成为这里的时尚。文明和文化在这里没有市场,如此的一个民众基础,在思维观念上必然陈旧,因此任何先进的东西法治想被民众接受,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当然了,有些东西接受还是比较快的,比如农业技术,百工技术,尤其是冶炼铸造技术,因为当地人知道金属制造的武器,远比木棍做成的武器管用,而打仗只是靠勇猛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因此私下铸造武器的作坊发展就快捷。 因为当地的经济文化落后,在广园地区真正意义的富豪没有,所谓的有钱人,也就是有些土地,做生意的,多数都是外来人,本地人不会,也不屑于做生意,大商家自然也就没有,所以社会平均度较高,贫富差距不大,真正的奴隶比较少。多数贫民尽管真的很穷,但是身体却是属于自己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只要能够活着,就不肯做奴隶,所以当地的大地主很难形成,没有大批奴隶供驱使,大片土地耕种就是问题。因此尽管广园平地不多,土地却不紧张。 泄登基之后,为了发展经济,像富裕大户发出号召,在京城周围消灭荒野,给予开荒种地的奴隶主经济上的补偿,例如减税,政治上也给支持,奴隶主和奴隶,贫民发生矛盾,像奴隶主倾斜。给予商人正式名分,朝廷则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商人地位大幅度提高后,商人就受到了朝廷重视,后来这些政策像全国推广,因此几年时间,已经凋敝破败的大夏国,经济走向复苏,到了不降继位的时候,京城地区已经富有了,一个京都的经济产值,相当于五个广园,而广园地区的领土面积,人口有十个京城那么大。这一反一正说明了,只要执行泄的土地政策、商业政策坚决的地区,经济就会走上高车道。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或许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候,不可避免地留下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新到任的广园郡正黎民就是朝廷直接指派的,他本身是京都人,贵族世家。我们说过,在贵族中一直出现两种子弟,一种是以吃喝玩乐为主体的纨绔子弟,另外一种就是想有作为,敢有作为的世家子弟。这个黎民就是敢作为,想作为的贵族子弟,所以才得到现任朝廷大臣的认可,被派到广园做郡正的。他来到广园之后,看见这里贫穷破烂,经济差,如果和京都比,一个是地主,一个是叫花子,差距之大让他震惊。他来到广园就是想做事的,当然不会允许广园继续贫穷下去,于是学京都的做法,鼓励有钱人开荒种地,经营商业。 只是黎民不明白,一个长期被愚昧,贫穷洗脑的民众,已经习惯于贫穷了,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改变,而且这种贫穷的氏族,有个致命的缺陷:自认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贫穷当做光荣,因为大家都穷,因此普遍认为,广园是大夏国最好的地方,因为这里很少大户,奴隶更少,自由度最高。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自由是接受贫穷的自由,就其生活水准来说,远不如京城地区的奴隶好,因为京城地区的奴隶普遍可以吃饱肚子,而且主食是正宗的粮食,有衣服穿,冬天冻不着,春夏秋农活最累的时候,奴隶主普遍加荤食,增加营养。而广园地区的自由民,一半以上是半年吃粮食,半年吃野菜等杂物为生,因此,每年冻饿而死的人很多。坐井观天导致了他们夜郎自大,这种人因为个人素质的原因,不容易接受改变,谁破坏了他们的稳定生活,就会和你拼命。所以有人说,愚昧比癌症更可怕,这话是有道理的。 黎民出于好心要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却因为经验欠缺,对当地民众愚昧认识不足,因此命令虽然下达了,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一年下来毫无建树。这才明白,广园想改变,只靠本地的和尚是不行的,必须让外地的和尚来念经,因此首先把目标对准了京城,他知道在京城的贵族中,很多人是有钱的,他们或者想做生意,或者想种地。但是京城早就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蛋糕早就划分完毕,经商没有了地盘,种地土地价格奇高,没有荒地等待他们来开垦,奴隶价格也高,一句话,不管做什么,成本都大。而这里有白种五年的荒地等待他们来开发,就是购买熟地,价格也低,至于市场还是刚刚开垦的**,赚钱的机会很多。 黎民就派人回去在贵族和富户圈子宣扬广园的优势,有人来考察后,感觉黎民说的不差,就开始来广园做生意,买地,开荒,这种事情一旦开始,很快就形成了寒蝉效应,一年过去后,几百个富人和贵族就在这里落脚了。但是种地的贵族和富户,很快地发现了问题:当地人虽然穷,但是不愿意给他们打工,有些人勉强来了也干不长,问题是,这个地方并不缺少劳动力,是他们从思想里抵触给别人做工,如果从外地买人,成本高不说,风险也大,因此有的富户就长了心眼。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家没有粮食吃,他们就拿出粮食贷给他们,但是有一条是必须的,如果来年春天还不上,就要签订卖身契,就是说,要成为奴隶。为了这样做合法化,他们要求当地朝廷出台了政策,结果就是有很多穷人上当了。因为肚子饿的时候,他们不会考虑那么多,后来发现自己失去自由成为奴隶,就不干了,有的就开始逃跑,但是黎民是不会支持他们的,派出衙役,抓住逃跑的奴隶就当众责打,完事还被送回去继续做奴隶。 二 黎民之所以支持奴隶主的“骗术,”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把他们“骗来,”结果种地没有人工,粮食产量自然无从说起,最后导致不赚钱,这些人还会走掉的,而且这些奴隶主为了留住“骗来”的奴隶,给他们吃饱,给衣服穿,和京城奴隶的待遇一样,比在外面漂泊的自由民强多了,因此他们也搞不懂,这些人为什么要逃走?其实道理就在于他给奴隶吃的太饱,让他们很快忘记了饥饿,又开始去想做自由民的好处来,这就是很多当地穷人的品行。 虽然官府支持奴隶主,帮他们去抓逃跑的奴隶,只是这种事情越来越多,黎民也挠头了。他的衙役就这样多,也不能把所有的衙役都派出去抓逃跑的奴隶,广园城里的治安还靠衙役维护,广园城内因为无所事事的自由民太多,所以治安一直是个大问题。其实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闲人多,就会生事,打仗斗殴是小事,偷盗抢劫也不鲜见,聚众闹事才是执政者最头疼的,凡此种种,都需要衙役来工作。最后有人告诉黎民,想阻止奴隶逃跑只有一个办法,抓住后砍头。黎民感觉这样做太残忍,开始没有采纳,后来看见逃跑的奴隶形成了洪水猛兽,知道再不控制住,让这种趋势蔓延下去,后面就是无法收拾,就真的在集市上公开杀了几个逃跑的奴隶。这样一来果然见效,奴隶看见官府玩真的,哪里会不害怕? 奴隶逃跑的风气算是暂时制住了,但是城内市民又开始闹妖了,原因是,当生意人大批进入广园之后,虽然给市场带来了繁荣,解决了一部分的闲余劳动力,但是市面物价也高了。其实这个时候的市民,只要愿意付出,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是,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宁愿兜子里瘪瘪的,家里米缸空空的,就是不肯做生意,也不愿意干重活,只想做轻活,还要收入高,这样的活本来就不多,何况干的人多,就更不容易找到了,于是这些人就经常聚集在一起发牢骚,骂娘,找茬打架,专门和市场上的生意人过不去。当这种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生意人就不干了,集体来到府衙找说法。比起当地人来,生意人显然要团结的多。黎民这才知道城里要出事。逃跑奴隶的事情刚刚平息,城内市民又闹事,这叫按到葫芦起个瓢。 因为有了处置逃跑奴隶的经验,这次黎民没有客气,一开始就使用雷霆手段,把几个无理闹事,聚众捣乱的市民绑在了市场外的柱子上,当众责打,其中有两个人被活活打死,还有两个造成终生残废。黎民这一手杀鸡儆猴果然厉害,闹事风潮被迅速平息了,黎民也认为天下无贼,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不知道市民闹事的根子问题并没有解决,一味的暴力执法可以管住一时,却管不住一世,当然,他没有办法驯化市民,这是他采取暴力执法的原因之一。 广园在黎民来到之后,的确变化很大,尤其是经济上,因为黎民采取了保护商家,保护奴隶主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到这个新兴的市场,毕竟这里的土地价格,摊位价格低,税收不高,对于想发财的奴隶主和商人,是赚钱的好地方,何况这里还有让他们相信的父母官黎民。如果一切就这样搞下去,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黎民有一件事情一直过于自信,相信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不知道当他面对一个“痞子”性情非常强大的氏族,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压制住的矛盾就像定时炸弹埋藏起来那样,爆发是迟早的。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逢甲的读书人,此人是当地少有的有知识人中的一个,偏偏因为对朝廷的不满,生出一脑袋反叛之心。他的祖上原本也算是有钱人,在黎民没有来到之前,在前任官员手下当过差,后来父亲看重一处阴宅,就要购买的时候,和另外一个富户发生了冲突,因为那个富户也看好了这处阴宅,双方谁也不肯退让。 在广园地区,有个奇特风俗,红事不大重视,但是白事高度重视,首选就是要有好的墓地,因此有点钱财的,在没有死之前,一定要选好墓地,就是贫穷之家也会打肿脸充胖子,会慎重选择墓地,因此因为这种事情起冲突的时候,谁也不会相让,在当地有个说法,好的阴宅,可以保护后代世世富贵,出龙子风孙,因此做丧事,每家都会竭尽所能的办的风风光光。 逢甲的父亲认为是自己首先看中的阴宅,算是占了道理,而且儿子在衙门公干,虽然职务不高,但是也算朝里有人,就一纸诉状把对方告上了府衙。哪知道对手更厉害,主人直接让小妾出马,这个小妾生的狐媚多姿,很容易就迷住了郡正,如此一来,逢甲家里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最后不但输了官司,还损失了不少钱,因为这件事,老父亲一口气没有上来就蹬腿了,逢甲找郡正评理,结果被中军乱棍打出,郡正不肯见他。一气之下逢甲就辞去了衙门的差事,开始琢磨如何收拾郡正这个官。 有些事情赌气可以,但是真正操作的时候,现实问题就非解决不可。郡正是朝廷派来的大官,有强大的政治后台,身边还有衙役兵丁,自己除了一腔怒气,什么也没有?告状,讲道理?谁会听他的,如果想报仇,唯一的出路是杀掉郡正,可是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如何能够杀掉郡正?逢甲这个人不笨,当他明白自己缺什么的时候,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做,于是他进了山,找到了这一代出名的山大王黑匣子,投靠到他门下,给他做徒弟。因为脑袋好使,又识文断字,不久就坐上了山寨二把手,但是当他提出出山攻打广园城,杀死昏官为父亲报仇的时候,黑匣子却不肯,因为他不敢和朝廷作对。 这时候的逢甲不是刚刚上山时候的逢甲了,整个心性都变了,心知黑匣子在,自己就不可能指挥动山寨的兄弟,就趁一次黑匣子带着他们打劫富户的时候,在他身后射了冷箭,就这样,黑匣子糊里糊涂地死了,因为他做梦不会想到,害他的人就是他收留的人。由此,逢甲成为山寨之主。他的谋略,智慧当然不是黑匣子可以比的,立刻对山寨进行了全面整改,由原来不跟朝廷做对,变成了专门跟朝廷做对。从此他带的弟兄,不再抢劫贫穷百姓和一般富户,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县镇一般的官吏衙门,虽然广园城里的官军因为他闹的凶,出兵剿过他们,但是因为山寨地势险要,官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最后不得不乖乖地离去,从此之后他在江湖上名声大振,很多活不下去的贫民,逃跑后没有被抓住的奴隶,纷纷来投,他也就此知道了广园换了当家人,也知道这位当家人不得民心,贫穷的百姓不喜欢他。 如果只是贫穷百姓喜欢逢甲其实对朝廷威胁并不大,很多当地富户,贵族也在秘密联系暗中支持逢甲,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恼恨黎民引进了外地商人和贵族,“抢走”了应该属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产,他们认为这些人不来,自己就是当地的主人,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他们一来,因为在财富和思维上,尤其被朝廷官员的重视上,远远比不上新贵,因此怨气冲天。这些旧有的势力集团,永远不会检讨自己的不思进取,只会抱怨,因此逢甲的出现,等于做了他们的代言人,当然要秘密支持,希望因为逢甲的闹乱,赶走新贵,让朝廷改弦更张,沿袭旧有的管理思路。 有了部分贵族和当地富户的支持,逢甲当然是如虎添翼,感觉自己获得了民心,谋求做本地区霸主的愿望就代替了替父亲报仇的愿望,这就是人性,在利益面前一定是善变的,少有人能够逃脱这个厄运。那么为赢得民众和贵族,富户的认可,逢甲必须把事情闹大,让朝廷认识到他的实力,最后和他谈判,就算被朝廷“收编,”因为有实力,谈判的时候朝廷也不敢亏待他,因为他的要求不会过分,只要朝廷允许他管理当地的事务就可以。让当地民众相信,他有能力做一方主宰。逢甲因为有了这个想法,就不会满足做山大王了。就把总部挪到了山下,攻占和平镇之后,在那里安营扎寨了。随后又攻占了广园县城,到此为止,他的第一步目标已实现了,一方面扩大队伍,招兵买马,一方面做攻打广园郡的准备。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黎民应该明白,逢甲的造反不再是芥廯之痒了,应该全力以赴招兵买马,剿灭叛军,但是他只是加强了广园郡的城防,召集富户筹集粮款,并没有做更大的军事准备,或许在他的心理,逢甲之流不过是草寇,没有能力打下广园郡,或者是他们不敢攻打广园郡,料敌的能力的确一般,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他理政,提高经济能力有一套,但是应付突发变故能力很差。因此,当逢甲率领大军包围了广园城,他才知道自己的估计完全错了,叛军不但来了,而且逢甲带来了全部主力部队,四面围城,显然是不想给他突围的机会,事情到了这会,贵族的荣誉和自尊起了作用,黎民明白,无论是为了朝廷的利益,还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他都不能让广园失守,因此就亲自率领带到广园的家族子弟上城守护,做出和叛军拼死一搏的架势。 当然了,军事搏斗主要还是看实力,只有勇气是打不赢战争的。这个时候真正起作用的是新贵和新富户,因为他们明白,如果广园被叛军占领,他们的财富就可能被洗劫一空,妇女孩子也可能遭到杀害,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能看着广园失陷,所以富户就主动站出来,拿出巨大的财富在城里招募士兵,同时让家里的奴隶全部拿上武器,加入黎民的守城队伍。相比于贫民,富户最大的优势是有钱。城内没有参加叛军的百姓是没有政治态度的,只要有人给银子,为谁而战对他们来说都一样,何况富户给的银子的确不少,因此就有大量的贫民加入了黎民的守城部队。 如此一来,黎民凭空增添了数千士兵,这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新兵野战或许不行,但是站在城墙上往下砸石头,用大棍长矛打敌人,砍脑壳是不用训练的,只要有力气就可以,壮军威是可以的。逢甲本来预计黎民没有多少士兵,因为知道他的专业士兵不足千人,就是加上衙役在内,也不足两千人,哪里知道,城头一下子冒出了数千拿着武器的新兵,当然是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情报有误,就没有敢立刻攻城,就这样,双方僵持住了。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