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精忠无悔>第一章 乡娃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一章 乡娃

小说:精忠无悔 作者:六元堂主 更新时间:2023/11/4 19:07:52

大西北之地秦河流域的南城州,西望千年古都长安城,东眺古今兵家要塞潼关,这古风蕴域的南城州是历史上文才武豪的英杰聚集之地。在离南城州此处约有近百华里古风淳朴的华州境内,更是矗立着一座天下闻名千轫如剑的西岳华山。

公元一九二六年,一个小小的男童乡娃子秦思南,独自的冒着风雪西行,这个少年乡娃秦思南自幼丧母,他的父亲秦渊在大清朝衰落时是一个武举人出身的华州官衙兵房的武备小吏,清亡民兴后,兵房取消,改为团防局,秦渊被留任为华州团练使,后因华州府衙降格为华州县衙,又把秦渊调任到南城州给团防局团总当助手,任职团练使。

由于任职的原因,秦渊只好离开亲族聚集的华州城,来到南城州任职,担任这个小吏级别的团防局团练使,虽然这职务名称很好听,叫做团防使,其实是团防局团总的助手之一,毕竟南城州团防局设了两三个团练使。

秦渊自从妻子久病不治,前几年不幸的病故以后,他在南城州独自一人抚养几个孩子很是艰难,便把他的唯一儿子秦思南和几个姐姐留在了他们的祖父秦原老先生身边,在华州城里居住生活。

秦原老先生在华州也是一位名士,他从小在老父秦的教导下读书习武,颇有起色,又心猎旁艺,兼学了医理,只是他个性使然,更是偏爱读书,却又无心仕途,在步入中年时,侥幸中了举人,只是不愿为官,活动了一番,在华州城里的府学谋取职缺,任了府学教谕一职。于是他便安下心来一心扑在教学事务上,日子过得也还平稳。

此公心地善良,家居的邻里之间人家常有头疼脑热的疾患,他都热心的上门去帮助诊治,基本上是分文不取,这些善行也让他在华州获得了善行声誉。而且他为人很有正义感,愚见不平事,常常挺身而出仗义解难。只是他热心的行善秉公持理,却也无形之中得罪了坊街中的一些地痞无赖之徒,他也并不在意。及至到了这一年的冬月,某日深夜之时,寒风呼号大雪漫野,绝大多数的州民都缩蜷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这时有几个不法无赖之徒竟然因平时秦原老先生制止过他们的恶行,他们心怀不满,决定堆柴泼油放火烧毁秦原的家,丧尽天良的对秦原一家行使疯狂的报复。

恶徒们点燃的大火,在寒风中迅速燃烧,等到秦原一家发觉火焚房屋,以及邻里们赶来救援时,不料天不假人愿,这一场罪恶的大火已是无法扑灭!

深夜突遭了这一场劫难的大火,秦思南的祖父秦原老先生和秦思南的两个叔叔,两个婶婶都在火灾中被焚烧过重,救治不及的不幸去世。

少年小童秦思南此时已经是一个年过十岁的大乡娃,自从被他的父亲送到华州他祖父秦原老先生家里。他在祖父的教导下,读书识字,习武学医,心智顿开。这一场毁家的大火之后,他小小的年纪就悟透了时间的险恶,心里有了危险的压迫感,姐姐们是女性,对潜在的恶徒们没有威胁,他是个男孩子,那些恶徒必会有产草除根的恶念,他必须及早脱离着了华州才能活下来。

于是十岁的尕娃自己依然在心里悄悄地盘算离开华州去南城州寻父的途径。在西北秦河流域,十岁以上的男童,都是可以列入到少年的行列了,在民间常常见这样的男娃孩童独自的在城里乡间为了生计到处奔波。

而这个小尕娃秦思南的胆子也真是够大的,他虽然是年纪幼小,却是很有主意,他对周围邻里父老们表示,他也是一个小小的男子汉,不愿意寄居在街坊邻居的家里,担惊受怕的过日子,更不愿因为他的存在给邻居们惹来麻烦。

秦思南小小的年纪,却是不乏谋争生存的勇气,几经争执,他便不顾几个姐姐哭哀哀的拦阻,执意的要独自离家,去往离华州城百里之外的南城州方向出走。他这是要去寻找在南城州东关团防局里任职团练使的亲生父亲秦渊。

劝慰姐姐们,先委屈求全的暂留华州城寄居邻居的家里,待他到了南城州寻到到父亲,就会让父亲尽快的派人来接姐姐们去南城州全家团聚。

告别了亲人,秦思南初次出门独自远行时,这个尕娃秦思南的身上还携带着几块银元大洋,但他是自小就离开了父母,由祖父秦原老先生抚养长大,平时并没有独自一人生活过,自然是并不知日常生活的一切花销应当节俭,还自以为从华州到南城州不过只是百里之地,用不了两天他就能到达。

于是,秦思南他在这一路上是见了好吃的要吃,见了乞丐便善心大发的舍钱,就连夜间住个落脚小店,他还要住在干净的上等房间,结果就在秦思南途中住店第一天的夜里,他便在劳累的睡梦中,被拨开房门的贼人把他携带的衣物和身边的八块银元大洋盗了个一干二净。

好在西北之地的乡亲民众十分重视乡亲间的情分,这个小客栈的店家,为人也还善良,见到这个独自出行的尕娃孤苦无依的无助之状,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怜悯,便从厨棚的大铁锅里给这个不知天地厚的小娃儿包了一袋锅盔饼子,找到一个过路行商,说了许多的好话,把这个小小尕娃子托与照顾,一路结伴向南城州进发。

一路上的辛苦奔波,虽然是在旅途行走中稍有羁绊,大体上这一路还算是平安顺利,等到这个小小的少年秦思南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南城州的东关团防局驻地,方才晓得他的父亲秦渊因为不愿率领手下的团丁到南城州乡境去强征乡税,不久前已经被南城州官方免去了他南城州团防局团练使的职位,贬职去了南城州西关镇团练所做武尉。

这个武尉一职,按今时的说法,也只相当是管着三十多人的保安队长而已,但是在这个小镇上也是个威风凛凛的人物!

于是,在举目无亲的无奈困苦之下,这个乡娃少年秦思南又只好独自一人摸到了南城州西关镇,在一家破旧的院子里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秦渊。看到独生儿子自己大胆的前来南城州寻父,秦渊这个做父亲的心里十分的欢喜,乍又听闻儿子哭诉华州的亲人几乎全部葬身火海,失去了老父和兄弟的秦渊又迅即的陷入了极度的悲怅。

当天吃过了晚饭,忙碌一天的秦渊抽出了时间,便向儿子秦思南问起了华州家里现今的状况,这时秦思南才详细的把家里遭遇的大灾难缘由告诉了父亲。

闻知到华州的家里是因为突遭恶徒放火,才发生了火灾大难,老父和兄弟们此时已是尸骨焦毁不在了人世,秦渊在听到家中出了这样的惨事,忍不住的为之痛哭失声!闻知半夜只听见有恶贼高声叫骂,却不是贼的行踪,秦渊气愤之下,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恸痛哭。

面对眼下孤苦的家境,秦渊纵是西关镇的豪杰,亦是一时无计,愁苦了几天,只好先把儿子秦思南放在一个熟悉的西关镇士绅富户家里。随着人家的几个子女在家中的私塾读书,至于几个女儿和侄女,先写封书信,连带准备五十块大洋托人送到华州里的邻居家里,请他们先照顾一下几个女儿和侄女,待忙过这一时,他在亲去接她们到南城州来。

见父亲秦渊把华州的事情做了妥善的处理,秦思南也安定了下来。

自此,秦思南就开始了南城州的生活,这样把时光厮混了两年,只是父亲天天在外面厮忙,也很少顾得上照管她,乡娃秦思南依旧是吃尽了孤苦的滋味。

时光荏苒,秦思南此时已是年满十余岁的少年,他近日直到今天长到了十余岁时,这才知晓自己的祖上不姓秦,而是祖上姓冯,父亲幼时的真名是叫做冯冠渊,他觉得为人岂能忘祖?秦思南小小的年纪很有主意,认为自己自然应该随父姓冯,他的名字应该叫做冯思南,只是不知改名一事父亲会不会同意。

渭河之地自古以来有个传说。叫做‘二马为冯’,传说的便是千多年前古时晋朝灭亡后,司马皇族一氏遭到追杀,为了保司马宗族衍传不致被屠戮贻尽,司马宗室的族老经商议,便以司马一氏两大司马嫡系为主,改姓隐名。将司马氏一族所有的族人去司马姓氏,取二马为‘冯’,司马为‘王’之意,将司马氏一族简凝为‘冯’与‘王’这两个姓氏。

一千多年来的沧桑岁月,让‘冯’这个姓氏在秦河流域形成了当地分支众多的族群。

但是冯冠渊的祖父原名是冯天元,昔年因参与了反清造反活动,受到当时晚清官府的缉捕,匆忙中携一家逃亡到华州,这华州的界境,离西岳华山较近,遇有兵荒马乱不测时,人们随时就可以入山自救。

冯天元逃亡到了华州以后,为隐姓埋名,无奈的将自己的姓氏‘冯’改为姓氏‘秦’,冯天元改为秦姓后,名字叫做:秦风。此后他悄悄的隐藏草野,落户在了华州,后来秦风他在华州娶妻生子,这才有了儿子秦原,这个儿子虽幼读书时自习武,却偏好读书读书,于是成年后几经周折竟也有了成就,经过科考竟然中了举人,后来还充任了华州府内学堂的教谕。秦原此后便也在华州也成了家,育有了三个儿子,大儿子便是秦渊。

现在已经是民国了,清廷政权早已垮塌,已是无能力追杀当年反清人士了。只是这秦家一族已多年习惯了‘秦姓’,不太想就此再作更改。然而就在此时,老太爷秦原因突发火灾遇难故去,两个兄弟也不在了人世,于是秦渊便在儿子秦思南再三的恳劝下,定下心来自做主张,在南城州西关镇雇人把现有的旧院子修缮一番,依照秦河流域的当地风俗祭了先祖之后,重新立了一座祠堂,自认开祠祖,恢复了姓氏‘冯’。

这一家新建的祠堂自然是成了改姓归宗的‘冯’家宗氏祠堂。

秦渊在改性归宗后,早就立即改换自己的名字为冯冠渊,将儿子改名为冯思南,只是为老太爷守孝三年之期未逾,他不宜擅自做主,好在只是在南城州自行其事。准备过些日子到华州迁坟,把祖父老太爷和父亲老太爷的骨殖一起移回到南城州,在正式祭祀祠堂。然后把女儿侄女们全部改姓归宗。此次华州大火中父亲去世,又因为自己的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和一个侄子均已在火灾中去世,他便派了几个镇丁,伴随自己的儿子冯思南去到了华州县城,找到寄居在老父生前好友家里,把自己的四个女儿,和大哥二哥的四个女儿全部接到南城州西关镇来定居,又将四个侄女改了族支,在族谱上改为自己的继女儿,一律改秦氏为冯氏,从此冯氏一族立祠堂于南城州西关镇。

这冯思南自小失母,生活中难免比人多经受了许多的苦难,把自己磨练的胆大勇毅,他又勤奋好学,读书诵卷几乎是过目不忘。在年仅九岁时,一手漂亮的颜体字,就被四邻广为夸赞。尤其这一次家逢大难,他在来到了南城州西关镇之后,由于恢复了冯氏故宗,更是一心苦读书,要出人头地。时陕西人皆以名将冯大帅为尊,多有人对冯思南说,你应好好读几年书,长大了投冯督大帅去生发做官。

冯思南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做官做事建功立业何必舍近而求远?某日,冯思南豪迈的对几个要好的少年说:“这一两年常听得人讲,我们西北陕人出了个英豪景岚先生,是逸仙先生的优秀门徒,还是黄埔的高才,我自幼小便崇敬逸仙先生,只是逸仙先生走的早,如今咱陕人的英豪,景岚先生的弟子们既要在陕秦重新竖起赤旗,我等何不去投效?古有投笔从戎一说,你等休笑,且看!”

话音落毕,冯思南奋而折笔与案,大声的对说道:“我等在一起常说,闯江湖做大事才是英雄少年的出路!我现在已下了决心,今天的夜里,我就会趁家父不备,去投奔寻找景岚先生举旗的那些部下,你们当中有谁愿意与我同去,一路上也好相互有个照应!

见到冯思南那一副勇气勃发的面貌,在私塾中就座的相邻同学里,当即有三个年纪大致相仿不远的同学少年立即表示,愿意与冯思南结伴一起同行,其中有一个年龄稍长大一点儿的少年,名字叫做武枫,他的年龄大冯思南近四到五岁,如今已是十八岁了。体格健壮,生音十分的洪亮,这个武枫曾经有两次报考长安城里的西北高等师范学校未就,于是他正好在乡间利用这一两年的空闲时间,读了一些进步新书籍,并且加入了赤色外围的‘民先’组织,目前已是赤色少年里的优秀人物,他也曾经在景岚先生手下干过小半年,去年才被派回南城州做赤色组织的地下联络工作,如今隐藏在南城西关镇,这一次武枫本来就正要去参加景岚先生的重新竖旗**。

次于武枫一岁多的消瘦的同学,叫做李壁,是一个十六岁的消瘦少年,这个少年很有语言天赋,会华俄英日四国语言,亦也是武枫近日才刚刚把他吸纳发展到赤色外围青年组织里不久的赤色成员。还有一人十五岁,名叫杨阁,这个乡娃则是冯思南在西关镇私塾学堂里最好的朋友之一。

当天的夜里,志同道合的冯思南等四个少年人商量好了行程,年青人的确是朝气蓬勃,说动就动。他们竟是连夜结伙出行直奔远处而去。等到次日的早晨,各家督促孩子上学读书时,发现了这几个人已是人踪已不见。在那个年代时节,兵荒马乱的,家中少了一个人,多数人家也不把这不当个大事,或许没几天就回来了。

几天后的州境外传来的消息劲爆,民间武装组织内声誉极高的景岚先生率部下的两千人,又联络了纵横陕东的草野豪杰李大刀一众人,在秦河流域举起赤旗,近三千壮士大爆发,袭州县夺县攻城!一时之间噪喧大西北,引得全陕之境震动,只是不过半个多月,外有大军压境,内有懦弱者奔逃,遂造成了数千举旗壮士兵溃大败。

这时的冯思南因为年纪尚小,前些时投奔到景岚先生旗下时,被景岚先生收在手下做了一名勤务小兵,此时景岚先生的部下举旗**失败,就连景岚先生自己也要避一避大搜捕的风头,有些事自然要有个安排。

景岚先生几天来考虑再三之后,让冯思南把武枫,李壁,杨阁几个人一起找来,对他们说道:“队伍要转移,这是好听的,实际上此时我们的赤旗**已经失败,队伍已经被打散溃掉了。目前的形势十分危急,我已经做了一些善后安排,你们四个人是一起来的,这次还一起走吧,但是不要直接回乡,你们的乡境里也可能正在缉捕你们。所以你们只能是改名换姓躲到到长安城这个大都城里面去。武枫上过战场,就先去到西北武装组织虎帅杨将军的教导大队做事。你拿着我的亲笔信去,去了以后先找到虎帅的夫人谢女士,她会安排你做杨将军教导队里的副官。李壁和杨阁,还有冯思南都去长安城里的西北高等师范学校读书,那里有我们的赤色地下组织。只是冯思南的年龄太小,这个事我亲自写书信你带上,直接去找于棱校长,于校长和校方会照顾安排。以后你们几人就先在长安城里西北高等师范学校里潜伏下来,等待将来形势好转的时候再择机归队。”

看到大家情绪不高,景岚先生又和蔼的说道:“你们几个人把身上的佩枪都摘下吧,你们带枪在身上,一路上遇到缉捕队,反而不安全。”又沉思了一下,问武枫和冯思南几个人:“这次失败,你们怕不怕?”

武枫挺起胸膛看了一眼身边的冯思南,大声说道:“头砍下来碗大的疤。别看我们南城四个人都是黄毛小子,人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那些反动军阀还想吓住我大秦南华子弟?我们一定按先生教导,不显山显水,安静潜伏,伺机而动,先生再举旗时,一声令下,大秦南华子弟必定望旗而归!

看着眼前的这四个乡间黄毛乡娃子,景岚先生欣慰的笑了,我们党的赤色事业前赴后继有人啊!从植物学的意义上来说,今天的小草,明日不可能成为参天的大树。

但是,从人类生存学上来看,今天的幼童少年,只要是教育导向正确,有了崇高的赤色信仰,那明日未必不能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人才。

景岚先生鼓励的对眼前这四个赤色乡娃说道:希望你们不忘初衷,坚定赤色信仰,勇敢的向着光明前进!

3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