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五帝正传>五帝正传第一百一十一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12/31 14:15:00

五帝正传第一百一十一章舜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眼看自己的部队已经山穷水尽,自己也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顷刻间事情就来了大反转,柳暗花明了。不但何平的守军抵挡住了丹朱大军的进攻,战神的热水阻敌大见成效,而且未歇率领的大军提前半天返回,截杀了叛军,朝廷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当未歇站在他的面前,那种感觉就像是做梦。

下面的事情自然就是论功行赏,排定功劳,这一次未歇和何平一致推举战神为首功,战神当时就急了。“大王,微臣没有出什么力,只是动动嘴皮子,这点微末功劳和何将军死守县城,老将军百里奔袭没办法相比,这个首功臣是万万不能要的。”

“军师的话差矣,不是军师运筹帷幄,哪有今天的大胜,战场杀敌固然有功,那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军师的全盘谋划,妙算于决胜之前却是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未歇摇着花白的头颅说,此刻他已经被战神惊人的谋略折服了,也明白了,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士兵的勇敢,将军的无畏,更主要的是智慧的运用,如果不是战神的深谋远虑,诱敌深入,丹朱就不可能集中全部部族的力量攻打县城,很可能和朝廷军队进行没有日期的游击战,那么朝廷军队想彻底战胜对方就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因此才知道战神这样的人,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地对战神服气了。

“大帅说的没有错,不是军师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坚持守城,末将已经铸成大错了,因此这个首功非军师莫属。”何平也心悦诚服地说。当时不是军师一力主张不突围,后果不堪设想,何平事后想想感觉后怕,因此对于战神万分感谢是必然的。

“非也非也。”战神虽然还在反驳,却是理屈词穷。

此刻最高兴的当然是舜了,手下的文武大将在荣誉面前,不是争的头破血流,而是互相谦让,这说明他的德政大见成效,大臣们的道德水准大幅度提高,这样的表率作用,对于下面民众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这远比在军事上打胜仗更重要。一个朝廷的强大,首要的不是物资上的强大,而是精神文化上的强大,这是舜执政后的主要观点,现在结果已经显现,当然特别高兴。

“两位将军能够不居功自傲,主动让功,军师谦逊的品德也是古今罕有,孤家非常高兴。既然两位将军推举军师首功,军师就不要谦逊了,这一次让你占先。”

“大王,这不公平,老将军和何将军亲冒疾失,浴血拼杀没有拿到首功,倒是微臣这个躲在后方的怕死鬼拿了首功,会被天下人耻笑的。”战神嘟嘟囔囔地说,显然对舜的判决并不认可。

“军师就应该是首功。”未歇和何平异口同声地说。

“行了,军师,你就不要多说话了,这件事就这样定了。”舜看见战神还要辩驳,就阻止了他的辩驳。“战斗已经结束,我们是不是讨论下一步的行动?”

看见舜做了决断,战神只能无奈地闭嘴了,但是听见舜提到下一步的军队行动,他的思维立刻就转向了。“大王,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去征服南夷。”

“老臣同意军师的提议,眼下临近秋季,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部队刚刚打了胜仗,士气正盛,的确应该一鼓作气拿下南夷。”未歇兴奋地说。非常容易地歼灭了丹朱的叛军,国内的叛乱已经平息,正是进行下一步开疆扩土的大好时机,对于将军来说,战场才是他们的舞台。不愿意打仗的将军不是真正地将军。

“好的,既然军师和老将军都同意下一步攻打南夷,孤家无话可说,不过孤家要回京师了。”舜说。

“大王回京师,准备把讨伐南夷的指挥权交给谁呢?”未歇惊讶地问,毕竟这一次指挥顺畅,兵力调配合理,和舜的掌舵是分不开的,所以他还是希望由舜来挂帅。

“当然是老将军挂帅了?”舜微笑地说,看见未歇脸上有些诧异,知道他感觉突毋,就又说:“不过老将军不用担心,孤王把军师留下,你们一文一武正可以为国立功。”

听说战神会留下,未歇出了一口长气,知道有战神在,就等于增加了几万兵马,因此面带微笑地说:“大王如此说,老臣自然就领命了,只是不知道军师是不是愿意。”

“愿意。”战神回答,只要是打仗,他有事情做,跟谁搭档他并不在乎,因此回答的十分痛快。

看见战神没有异议,舜就把这件事定下来,决定明天一早就回返京城,他毕竟是天朝的大王,临时客串一下大帅还可以,长期待在军营里,朝廷还不乱套了?何况他的主要业务不是打仗。

“老将军这一次南征,军事上有军师相助孤家并不担心,孤家担心的是,老将军不要大开杀戒。因为南夷被征服后,也就成为华夏民族的子民了。血腥留下太多,仇恨就等于留下了种子,这不是孤王的愿望。不知道老将军是不是理解孤王的用意?”

作为征服者不杀人?未歇的确不大理解,对他来说如果不杀人可以征服,那就不用军队了,他认为舜的道理上似乎不通。未歇想着,就把目光投到战神身上,希望他来做解释。

“大王的意思并不是想占领南夷,而是想解放他们,让他们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杀人是对的。”战神解释说,这也是他的主张,当初在南方流浪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那里的山山水水,如此秀美的地方,如果到处是血雨腥风,的确是大煞风景了。但是开疆扩土不用武力肯定不行,因为这里的老百姓,包括头人,多数都没有开化,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因此先用武力镇服,然后辅之以仁义道德,也许很快就会让他们融入天朝的大家庭之中。

“军师说的没有错,老将军你想,南夷之所以结好丹朱,就是想依为靠山,有机会进入中原,因为天朝富庶啊!现在丹朱被我们俘获,他的信心打掉了一半,我们再大兵压境,用恩威并施的办法压迫他们,在我们强大的军力面前,也许他们会感觉对抗是以卵击石,因此未战先怯的可能是存在的,如果不用经过大规模的厮杀就可以征服南夷,就可以少一点造成杀戮,对双方是不是很有利?”

舜这番话的意思是,既要征服南夷,又要少杀人,最后通过教化,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天朝的大家庭中来,符合他对德政的一贯想法。未歇虽然感觉这样做不失为仁德,但是不相信会取得效果,毕竟南夷是有自己信阳的种族。但是没有和舜辩论,因为一切都是未知数,那就让事实说话。

做完了总体安排之后,舜在第二天早晨就离开了何君县城,经过两天的跋涉,最后回到了京城。但是脚跟还没有站稳,舜的家人就告诉他,皋陶病了,病的很重,这让舜的心立刻焦虑起来。在舜的德政体系实施中,皋陶既提供了思想,又是最早进行实施的官员,正因为治国的思想认识和舜高度吻合,舜才早早定下皋陶为自己的接班人,哪里想到皋陶的身体会这样地不争气,繁重地工作这样快就把皋陶身体拖垮了。这个责任舜应该负担很大一部分的。

皋陶开始的工作,重点是负责刑法,是比较专一的,后来在大禹的要求下,舜让皋陶相助大禹治水。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量特别大,皋陶做事情又属于唯美形的性格,只要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此一来劳心劳力就不可避免。他不但参与大禹治水的战略计划,还要具体负责后勤保障,尤其是后一点,那是个繁杂而巨大的工作。为了弄清楚黄河危害的具体原因,禹必须找到黄河发水的源头,和主要经过的省份,因此禹就用双脚走遍了九州,最后才在西北方向发现了黄河的源头,发现了黄河主要爆发灾害的拐点,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动用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而去协调不同的州牧出人出力是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很多地方官都认为黄河不可治,治理黄河是吃力不讨好的勾当,因此拒绝,推阻的事情经常发生,很多时候只有皋陶亲自出马,软硬兼施才能够逼迫地方官员去配合,这种劳心劳力的工作长时间去做,就是铁打的身板也受不了,因此皋陶的身体状况就早早地发出了警报。但是他这个人非常要强,只要能够工作,并不把身体好坏当回事,最终的结果当然就是透支身体,结果这一次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当舜来看他的时候,他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舜自然是悲痛万分。

皋陶脸上虽然憔悴,但是神态并不沮丧,似乎早就看破了生死。在舜问候病情的时候,避而不谈,反而不停地对舜介绍大禹工作辛苦,介绍如何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王,不要为臣的病忧心,臣要告诉大王的是:祸害千年的黄河水害,这一次真的遇到了对头,大禹已经找到了治理黄河水患的办法,工程开始实施了,这是天大的好事。恭喜大王用人得当,为天朝选择了一个最肯做事情的大臣。”

皋陶说完这段话,脸上居然腾起了红潮,看起来非常兴奋。

舜听见皋陶这样说,当然也是分外高兴。如果黄河水患能够得到治理,利用,毫无疑问,天朝会增加数万顷良田,农业丰产就指日可待,国力会登上一个很大的台阶,作为一国之主,这当然是巨大的好消息。

“大王,大禹不仅仅是治水的人才,也是治国的人才。”看见舜没有说话,皋陶进一步说,因为在治水的过程中,和大禹的不断接触,皋陶对这个年轻人身上表现出的坚韧,目光高远,出色的组织能力有了深刻印象,感觉在年轻一辈的官员中,大禹的能力是鹤立鸡群的。而自己很可能不久于人世了,为了天朝未来的发展,强大,因此在弥留之际要把他介绍给舜。

舜听见皋陶如此认真地推荐大禹,在惊讶之余仿佛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因为禹是鲧的儿子啊!而他心目中最佳接班人是皋陶

如果说皋陶临终对于大禹的举荐让舜心情沉重,那么随后发生的事情就让舜深深地感觉不安了,因为他回到家里在和娥皇,女英团聚闲谈的时候,她们也对大禹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地谈论了大禹的很多逸闻趣事。舜这才知道,短短的几年时间,一个新崛起的政治明星出现了,而这个人是仇人的儿子,深孚众望,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不错,舜是准备早早选定接班人的,他自己有亲生儿子商均,也曾命令娥皇和女英全力地辅导教育他。但是很显然,这个儿子并没有遗传他和两个夫人的精明,睿智,反倒更多地遗传了父兄身上的很多东西,看起来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那么选择外人做继承人就是必须的。因为他不可能为了一己之私祸害国家,那么这个被选择的继承人是谁?如今大禹在民间威望素著,在官员中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这让他困惑和不安,在他的心目中的继承人,并没有大禹的位置。最糟糕的是,皋陶这个继承人是废掉了,因为他已经活不过几天了。除了皋陶,伯夷也应该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又一个没有想到出现了,伯夷不肯做接班人,反倒是和皋陶一样,大肆夸奖大禹如何能干,简直就是当面打耳光,舜才明白,看起来木已成舟了,是自己重用大禹造成的后果。

在极度郁闷之下,舜只有去请教长春因子了,每当心理有解不开的心结,长春因子就会拿出对症的良药。

看见打了胜仗,刚刚回到京城的舜一脸阴郁地走进来,长春因子感觉奇怪,他也是刚刚从外面云游回来,看见天朝的老百姓对这一届政府大加赞赏,尤其是舜成功地**了叛军,部分地区水患得到了控制,无一例外地认为舜是个明君,既会治国,又会打仗,还有出色地识人之明,正是因为他启用了大禹,水患才得到了部分控制,而且看出大禹的治水方法对头,很可能会根治黄河水患,这是惠及万民的大好事情,尧在的时候没有做到的事情,眼看在舜的领导下可以做到了,这证明了舜的英明。一个君王,被老百姓普遍赞誉,当然是最好的嘉奖,舜应该高兴,而不应该愁眉苦脸。

“恭喜大王胜利归来。”长春因子装作没有注意舜的表情,面带笑容地恭维说。“听说这一次战神立下头功,大王麾下又多了一个出色地人才。”

听到长春因子提到战神,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对于他来说,战胜叛军并不是多大的事情,因为天朝的国力,军力不是叛军可以相提并论的,胜利是早早晚晚的事情,但是收获到战神这样的军事天才,的确是神来之笔。不是自己早早意识到战神的本事,不惜像战神赔罪,天朝就可能失去一个绝世英才,这是他很以为傲的事情,因此长春因子的马屁拍到了痒处,让舜感觉舒服,露出笑脸就是必然的。

“这是道长的功劳,不是道长慧眼识珠地收留战神,孤家即使发现错了,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舜谦虚地说,在长春因子面前,舜虽然做了大王,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谦逊。

“哈哈哈,大王过誉了,贫道只是赏给战神一碗饭吃,并没有意识到战神有这样大的本事,还是大王火眼金睛,能够识别人才。”长春因子同样谦虚地说。

“道长过于谦逊了。”舜接过话说。

“大王进来的时候,脸色不大好看,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看见舜的脸色恢复了正常,长春因子开始书归正传。

“孤家是为大禹的事情烦心。”面对长春因子,舜不会有意隐瞒,合盘托出了回来后听到的有关禹的传闻。

“大王担心他是鲧的儿子?将来会不利于朝廷?”长春因子问,并没有说不利于舜,这就是说话的技巧。如果说不利于舜,就等于说舜在嫉贤妒能,不能容人,容易伤害舜的自尊。而说不利于朝廷,那就是国家为大了,和舜的个人品质没有关系。

舜点头认可,在长春因子面前他不需要掩饰,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长春因子的帮助。

“一年来,贫道一直在外面行走,对于有关禹的事情听到不少,尤其是百姓对他赞赏有加,当然,多数百姓还是赞赏大王会用人。禹的所作所为和鲧大相径庭,几乎就没有相似之处。例如鲧极端自私,贪婪,禹却大公无私,对于钱财没有概念,从来不乱花朝廷一分钱。在治水过程中,禹提拔了大量的官员,但是多数官员并不是本部族的,而鲧是一味使用本族的人,在用人上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格局。鲧做事情的时候,动嘴的时候多,动手的时候少,禹却总是亲力亲为。鲧在生活上讲究享受,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禹却和普通百姓一样的节俭,同甘苦,共患难,因此非常得人心。从禹以上的种种作为上可以看出,禹的品德是优秀的,鲧和禹不是一类人。”长春因子说到这打住了,眼睛看着舜,似乎等待他的反应。

舜点点头,认可长春因子对于禹的评价,因为他听到的消息,对于禹的评价也是正面的多,当然不会昧着良心去说禹的不是。

看见舜认可自己的话,长春因子脸上露出了笑容,知道舜还是过去那个舜,并没有因为大王当久了,掉进了官场的酱缸里,六亲不认,是非不分了。

“如果禹是个有能力,有人品的人,即使有一天他成为天朝的领导人,对天朝也只会有益而不是有害,大王何不顺水推舟,成全大禹,也给后世留下美谈?”

“道长是说,立大禹为接班人?”舜感到诧异地问。

“除非有比禹更强大的人,大王可以选择别人。”长春因子微笑地说。记得当初舜担心禹因为治水会上位,长春因子就说过:“如果上天属意这个人,只能顺从天意。”现在仍旧是这个观点。

舜想想长春因子的话,仔细地分排一下心目中优秀官员的顺序,结果是没有任何人拥有禹的威望。如果最后大禹治愈了洪水,他的功劳就会惊天动地,冷落这样的人,天下的人都会不服,他的人品,气度也就会一落千丈,新当选的大王只怕也难以服众,弄不好就是短命鬼,这不等于他害了对方?难怪自己和伯夷谈的时候伯夷不愿意做王位继承人,或许是看见了这一点。

“道长的话有道理,如果最后禹制服了洪水,那就是天命所归,孤家就选他做王位接班人。”

听见舜这样说,长春因子明白舜想通了,就转换了话题,说起了别的问题,讲他一路上的见闻,讲观里道徒的发展,直到吃完饭时间舜才离开。

随后的日子是平静的,大臣们按部就班的做事,舜则出外,全力宣讲道德的重要,道德的美好,告诉人们天地君亲师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启迪人们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让人们认识到做人,做好人比拥有财富更重要。不仅是讲,舜还对地方上出现的道德模范给予物资奖励,有的甚至提拔做官。某些地区的百姓看见道德好有这样多的实际好处,真就跟着学起来,但是在多数地区效果并不好,因为进行道德修行首先就要减少和去掉私欲,而私欲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尤其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吃穿住行等好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对于精神的渴求并不强烈,因此要他们自我克制物欲,对于多数人来说太难了。但是舜既然已经选定了执政目标就不会顾及现实的残酷,还是一往无前的踉跄前行,这是伟大人物坚定意志所决定的。

以当时华夏民族的国力和军力来说,要想像西方世界那样走上霸权治国的道路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祖先恰恰选择了一条难走的,**友爱,以王道为主的立国之路,这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穿透历史的眼光,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德体系,就这一点来说,尧舜被历代民众称颂不足为奇了。

在舜大力推动德政的同时,老天爷也在配合舜,首先是禹的治水成功了,这一伟大的成就解决了千年以来洪水对华夏民族最大的威胁,解救了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安全,为天朝增添了难以想象的肥田沃土,使科技的创造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民众的欢欣鼓舞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建立了不世之功,禹的威望如日月般的提升不可阻挡了,因此舜为了顺应民意,只好把禹留在了朝廷**主持日常工作,因为此时此刻,没有人比禹更适合做这个领导工作。

开始的时候,舜和禹两个人配合的还算不错,禹的勤奋,能干的确给舜减轻了不少工作压力,尽管禹善于笼络大臣,善于用权,舜也并不在乎,他知道既然选定了禹做接班人,天朝早晚要交给禹的,所以舜并不怕禹的权利过重,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舜发现禹在治国思想上有很多独到的东西,治国理念和自己的思想并不完全合拍。首在舜的身上,因为出身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思想深处更多的是贫民意识,因此舜历来主张平均主义,反对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里,希望大家的生活水准相差不大,因此他才把优秀道德看的至高无上,有意识地抑制地主贵族的财富增加。这样做的好处是,极大多数人都有饭吃,生活稳定,国家容易安定。不利的地方是,既然大家的物资财富相差不大,抑制了很多人的创造性。因为舜不明白人们的创造性来源于自私的欲望如果堵塞了这条路大家都一样干劲就失去了因此可以说:平均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造成国家臃肿沦陷的毒药。

没有财富暴增的驱动,人们的懒惰思想就容易占上风,因此社会想高度发展和进步就是痴人说梦,因此为了解放生产力解放人们的私欲是必须的,历史证明,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多数来源于对利益的追逐,禁锢了利益这个发动机,人们的创造性就等于戴上了枷锁。显然舜的主政思想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禹的思想相比于舜更符合时代需要舜没有意识到,因为国家长时间的太平,洪水得到了治理,国家的财富在大幅度增加,已经造成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更大欲望,就当时来说,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土地,而禁止土地买卖是朝廷法律明文规定的,这当然要引起贵族和富裕阶层越来越强烈的不满,这就必然要激化社会矛盾,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平均分配的社会制度必然解体的根本原因,面对这潜在的社会需要和变革,舜的德政治国显然落伍了,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规律。

4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