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良吏传>第47章 鼓角争鸣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47章 鼓角争鸣

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10/11 11:27:52

封常清临危受命,领兵东征。别看他拐腿不拉脚,不到一米五的小个子,可他有一个聪明而又智慧的大脑。在以往战斗中,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打了不少漂亮仗。这次,他主动请缨,勇于戡乱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唐明皇。他领衔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之后,一路之上,他发动群众,鼓励好男儿保家卫国。可这些年轻后生,有的图利要求入伍;有的为了给家里省下一个口粮,能挣到钱而要求参军;有的痞子们,看到国家发钱招兵,便纷纷加入队伍。对于这些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第一,他们没有一个核心思想,只为个人利益着想;第二个,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仓促迎战,不免贻笑大方。不过,这些募兵起来的队伍,凑热闹挺上进,一说往上冲,云块般压了上去。为此,民间有句口头语:听起音来嗡嗡嗡,干起活来哼哼哼,一让去打仗,立马稀古松。

就这样,不到十天工夫,封常清就募兵六万,这些兵源大都是洛阳地区的普通贫民、市井商贩以及痞子之徒,根本对打仗处于凑热闹,真可谓随榔头砸坷垃。封常清骑着高头大马走在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头,耀武扬威,奔赴前线。

然而,安禄山军队一路之上势如破竹,战况迫在眉睫。唐明皇随即进行调兵遣将,抢占有利地形,以利作战。其防御部署主要分两大板块,即河东、河南两个方面,重点是河南。河南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任命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驻守陈留(即开封),并领陈留等十三个郡,招募兵力大约一万人左右。陈留,是战略地位及其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第二道,即刚刚领衔范阳节度使与平卢节度使的封常清,他负责保卫东京洛阳。他下令,砍断洛阳以北黄河上的河阳桥,伺机准备固收洛阳。第三道防线,是唐明皇回宫后刚刚部署的:是其第六个皇子李琬为**,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任副**,率领部分禁军跟京师卫戍部队以及募兵合计五万人,号称天武军,统领诸路人马出潼关驻屯陕郡,抗击叛军。出人意料的是,部队还没有开拔,**李琬竟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唐明皇获悉后,**儿子囫囵尸壳恸哭不已,并下令高力士追查死因。因此,皇上只得让副帅高仙芝领兵出征。河东方面采用的是三点一线的战略部署: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潞州长史程千里、太原尹王成业作为三个支点,组成了一道阻止叛军西进的防线。

就这样,李唐王朝便在黄河南岸的正面战场,由东到西仓促筑起了三道防线,成为由东边保护关中京师的一道巨大屏障。与此同时,唐明皇又下令,凡是地处叛军前进方向上的要害各郡,均设置防御使一职,并由郡太守兼任,负责本地区的军事防务,组建地方民兵组织共同阻击叛军。

站端一开,叛军犹如洪水猛兽,翻着巨浪,咆哮着侵灌着河北大地,狼烟地洞,烈焰日盛。就这样,安禄山军一路凯旋,仅用了二十三天就杀气腾腾来到了黄河北岸,剑指对岸的灵昌郡。

次日,安禄山军从灵昌渡过黄河。斯时,北风劲吼,地冻天寒,安禄山下令让部队用木桩、绳索把许多破船连接起来,一夜之间,冰河如浮桥。步兵骑兵蜂拥而过,灵昌郡迅疾陷落。唐明皇设置的第一道防线由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领兵一万固守陈留郡。可安禄山领兵十几万人,从四面攻城。虽然张介然率军居高临下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致使城池岌岌可危。到了腊月初五,陈留郡太守郭纳思虑再三为了全城黎民百姓免受涂炭,遂打开城门投降。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被俘,面对气焰嚣张的安禄山,不惧淫威而英勇就义。他手下的抵抗武装部队,绝大多数是仓促招募来的新兵,看到城下叛军仿佛波涛汹涌,面露狰狞,咆哮着,他们哪里见过这样令人肝胆俱颤的宏大场面,顿见沮丧且士气大落,城被叛军攻陷后,便举手投降。

安庆绪从李唐悬赏求购安禄山首级的布告上,获悉哥哥安庆宗已被处决的消息,他痛哭流涕立即告诉父亲。安禄山在铁舆内惊闻噩耗,遂捶胸顿足,嚎叫道:“安某有何罪,已杀我儿!”他气急败坏,疯狂命令把万名俘虏悉数斩杀,不留遗患。顷刻间,血汇成河,目不忍睹。

陈留失陷后,李唐布置的第一道防线全面崩溃,从江南到关中的战略补给线也被拦腰斩断。安禄山军继续凯旋频奏,一路向西,直扑荥阳。荥阳郡崔太守率领招募来的新兵仓促抵抗。可是面对叛军的虎狼之师,守城士众胆战心惊不知所措,不少人吓得屁滚尿流纷纷从城墙上掉下来。腊八日,荥阳失守,崔太守大义凛然大骂安禄山是逆臣,后以身殉国。

安禄山军马不停蹄,锋镝所向,直扑洛阳。驻防东都洛阳的封常清部队,已经把防御纵深向东拓展到武牢关,严阵以待。武牢关介于荥阳与洛阳之间,它背临黄河,空扼冲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是东都的东大门。

鼓角争鸣,马蹄声声,安禄山率领大军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洛阳攻伐。荥阳失守前夕,安军先锋部队就已迅速扑向虎牢关,他们不停地向唐军的野外阵地发起攻击,很快就打乱了唐军的阵脚。唐军面对强敌,不得不向西溃退,将领荔非守瑜领兵邀击安军,歼敌一百多人,终因箭矢竭尽,身心疲惫,寡不敌众,乃投河殉国。武牢关失手。

安军乘胜追击,先锋部队迅速抵达罂子谷南面的葵园。封常清领兵反击,临危不惧。可是安军跟进部队汹涌而至,唐军反击战不利,不得不退守东都外郭城东北面的上东门。

战场上,炮声隆隆,飞箭似雨,铁骑唐突,致使血沃千里,哀鸿遍野。

腊月十二日,弥天飞舞着鹅毛大雪,积雪可抵膝盖处,行走极不方便。习惯于东北天气的安军也不肯停止,依然倾巢出动出击。他们相继攻破了洛阳的四座城门,鼓噪而入。见人就杀,逢人就砍,鲜血染红了茫茫皑雪,死尸堆积如山。

守将封常清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毅然决然率领部队顽强抵抗,进行着殊死大博弈。激战都亭驿,失败;退守东城宣仁门,失守;退守提象门,再败。唐军连连失守,战士们浴血奋战,终因势力不济而溃败。封常清斗志昂扬,他大吼一声:“跟我来!”随后带领残余势力,伐树塞路,被迫从宫苑西边破墙突围,至谷水,一路朝着陕郡方向进行战略转移,不得不为了保存实力而进行迂回大撤退。此次洛阳保卫战,是唐军在正面战场上有力抗击安军的首仗,历经六天,且屡战屡败,最后以洛阳全面失守而告结束。就这样,唐军在河南的第二道防线也被安军突破。

正如诗人杜甫所言: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封常清跟残部逃跑到陕郡,见到了他的伯乐、长官高仙芝。此时,两个人的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当这位东征副**看见封常清满脸污垢,鲜血淋漓时,不禁泪水婆娑起来。

封常清对高仙芝说道:“皇上重托,末将已辜负,实感汗颜。此次损兵折将,陷城丢地,本来就罪不可赦。老么想着与叛军决一死战,为国捐躯,可是,又总想着把失败教训告知高大人,以此为鉴。只有这样做,末将死而无憾。”

高仙芝认真地听着,目光炯炯。

封常清畅谈情愫,又不时感叹,道:“还有一个原因,这次大雪下了一尺多厚,洛阳誓死保卫战,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顽强。在虎牢关、罂子谷、上春门、都亭驿、宣仁门,一场场战斗无不惊心动魄。雪地里到处都是死尸,有战士们的,也有黎民百姓的,满眼都是红雪。一想到跟我作战,死去那么多战士和父老乡亲,我问心有愧死不瞑目,我要坚强地活下来,为他们报仇!”他两眼含着泪水,振作道。

副**高仙芝安慰道:“贤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你短时间内组织成义勇军六万人,就不简单了,要是让我来做,那可那比不上你。为了戡乱,你连日与战友们浴血奋战,以新兵迎击敌人十万精锐之师,无异于拿鸡蛋碰石头,可你在危急关头,仓促上阵,即便失败,也是情有可原。”

封常清一脸坚毅地说道:“高大人,这次惨败主要原因还是过于轻敌所致。”他努力把不利因素往自己身上按。他接着补充道:“我老么觉摸安禄山是个夯货,可实质人家是皮糙里不糙,精明得很,可谓智勇双全。目前,潼关还没有将士防守,如果让狂寇奔袭潼关,那么长安则岌岌可危。应该放弃陕郡,尽快退保潼关。”

高仙芝被封常清理智分析所折服,兵书上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次,封常清以六万人的生命换回来这样一个深刻教训,不得不吸取。他在战术上“放弃陕郡,退保潼关”与这位老部下不谋而合。由此看来,河南主战场的交战双方,彼此实力相差悬殊,实在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当天晚上,高仙芝下令把“太原仓”打开,给将士们分发钱帛,剩下的则放火烧掉了。然后,率领不对连夜西趋潼关。这本来是一场战略大转移,养精蓄锐,以利再战。可不知是谁放出风声,说唐军被安军追得落花流水,为了保命不得不跑。于是乎,一场因将帅惊慌失措,变成了狼狈逃窜。致使“士马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对此,高仙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这样,唐廷在河南布置下的第三道防线,不到十日,全部崩溃。坏消息接二连三传到了京师长安,朝野上下一片惊骇。皇上赶紧召见太子、群臣商议对策。

太子李亨奏道:“目前河北河南都已沦陷,国家财政只能依赖江淮租税。原来的汴水漕运早已断绝,输运租税只能改道荆襄江汉,输送关中。儿臣认为急需设置江南节度使,以全权负责这件事情。”

“好!”唐明皇当即表示同意。

杨国忠又提议需要加强剑南蜀川,用以稳固后方。唐明皇也是颔首表示同意。这时,唐明皇再一次提出“亲征”并责成太子监国事宜。他喟然长叹道:“朕在位四十多年了,身心疲惫,对朝廷政事力不从心。去年秋天,朕就想传位太子;正好赶上水灾旱灾接连而至,不忍心在余灾之际留给孩子,就想等到收获季节,再让太子嗣位。不料,逆胡叛乱横发,东京洛阳继而陷落,朕考虑再三,决定御驾亲征,假使太子监国。等到平叛胜利时,朕便高枕无忧了。”

太子审时度势,谦辞道:“父皇年过古稀,如果再要御驾亲征,儿臣怎能甘心?”说完,两眼盈满了泪水。

宰相杨国忠素来就与太子关系不和,要是太子监国,则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可碍着太子跟前,也不便提出异议。腊月十五日,即东京陷落第四天,唐明皇下制任命第十六个皇子永王李琳(后来,李白做其幕僚。)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副使;任命第十三个皇子颖王李翔为剑南节度使,由蜀郡(成都)长史崔圆做副使。二王属于遥领,不出阁,实权由副使负责。次日,唐明皇下诏,再御驾亲征期间,暂由太子李亨监国。

这时,杨国忠见太子诏书已下,遂忐忑不安起来。目前,他是唐明皇眼前的大红人,经常骄横跋扈,只手遮天,全不把太子李亨放在眼里。

太子李亨的同盟军屡屡遭受杨国忠之徒的挑衅与破坏,致使太子在父皇面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他谨记三个哥哥被父皇杀戮的惨痛教训,为了明哲保身以期宏图大展,不得不一忍再忍,不得不卧薪尝胆。

现如今,二人走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地步。太子李亨面对皇权即将加身却依然保持镇定自若假痴不癫;宰相杨国忠看到太子李亨要坐皇位,心有戚戚然,他暗咬牙关,恶狠狠地思忖道:“无毒不丈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扳倒太子李亨,那他就会扳倒我,鹿死谁手,还看今朝。”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