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良吏传>第20章 封禅大典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0章 封禅大典

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9/14 0:07:27

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说秦始皇时期,人一到六十就活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人生道路上的大事,应该有年轻人来做,年轻有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小的一开始想到:老人给后代打下的江山,抛头颅洒热血,江山有创业者做到底也是应分的事情。如果采取秦始皇那种做法,是不是让老年人寒心?后来科学证明:人一过花甲,绝大部分人精力毅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会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而走下坡路。想一想,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经常保持蓬勃朝气,国家建设会越来越康庄。

然而,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如果是老百姓一过花甲就退休,那是没有什么抵触情绪的。可作为一个皇帝,让他自己拱手让出皇位,那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尤其是在所谓的封建社会。这其中,李唐王朝唐玄宗便是一个较为突出的明证。

唐玄宗是一个开明的皇上,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垂拱而治,把君臣之间的职责岗位安排的明明白白,恰如其分,他知道那一颗棋子先行,那一颗棋子缓一缓,下去历练历练一番。识时务者为俊杰,唐玄宗年轻时审时度势,对国家社稷进行了科学谐调的发展观。让这个具有七千多万人口,占世界人口第一的东方大国,粱米充盈,远行无虞,四海升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向着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国家繁荣昌盛,人们欣欣向荣幸福安乐。

早在开元初期,吏部尚书崔日用就多次且含蓄地提出封禅“告成之事”。斯时,武则天驾崩,宫廷内斗愈演愈烈,唐中宗与韦皇后,唐睿宗与太平公主,致使朝廷处于动荡飘摇风雨之中。李隆基依靠同盟军把最后一个强劲女对手,他的姑姑太平公主集团一举粉碎,使朝廷政局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国家处于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时期,因此,李隆基对于崔日用的建议不予采纳。

及至到了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唐王朝盛世太平业已呈现,四十岁的皇上李隆基看到国富民强这一大好时机,踌躇满志,而今迈步从头越,那一份的优越感虚荣心日渐呈现出来。这时,朝廷内部出现了群臣要求“封禅”的强烈愿望。此时,李隆基想起过去吏部尚书崔日用一再上疏,要求举行封禅大典,现如今,成竹在胸,准备封禅。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皇冠体育投注: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它在宗教色彩之余,还具有特殊的政治内涵,所谓歌颂“天下大治”,正如首辅张说所言:“帝王受天命,告成功之为。”

《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禪。”传说上古时代,有许多次这种封禅活动。据史书上记载,首位应该是秦始皇。此后,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等封禅大典。还有想封禅的帝王,比如唐太宗因种种原因没有付出行动去实现。

同年冬月,唐玄宗亲率亲属百官第二次从西都长安来到东都洛阳。斯时,张说是现任首辅,又是文坛领袖,思维缜密,作文俊丽。在张说带领下,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朝集使以及四方文学之士,“上书请修封禅之礼并献赋颂者,共有一千多篇。”唐玄宗看到群臣跪求封禅与此起彼伏的赞美颂扬声中,便佯做半推半就状并郑重宣布,一年之后举行封禅大典。接下来,中书令张说奉诏主持修订封禅礼仪。

第二年初夏,张说与集贤书院众学士一道,反复斟酌、商议、编制礼仪成稿,并把《封禅仪注》先给皇上。唐玄宗担忧如果君臣去泰山进行封禅,趁此机会,外族是不是来个乘虚而入。兵部郎中裴光庭建议,要是那样的话,那就邀请四夷君长“从封泰山”。唐玄宗依计而行。随即,开始邀请契丹、靺鞨、奚、突厥、昆仑以及皇冠体育直播:、高丽等等国家。

同年十月,万事俱备。十一日,唐玄宗从东都洛阳启程,随行队伍庞大臃肿,羽卫整肃,旌旗迎风飘扬,浩浩荡荡。满载物资的车队绵延几十里,几万匹骏马按照不同毛色各列一队,沿途停顿之际,人畜帐篷遍布一望无际。

下月初六,大队人马抵达泰山脚下。当日,唐玄宗便进入行宫休息,并斋戒洁身。初八,准备祭祀时,唐玄宗问随从智囊,道:“前代帝王的玉牒文为什么都不明宣呢?”礼部侍郎贺知章回答道:“皇帝向神仙祈福,都是秘密进行,目的就是不想让外人知道。”唐玄宗叮嘱贺知章道:“朕这次封禅,都是替苍生祈福,应该把玉牒出示给百僚,让天下老百姓共知,这才是朕的初衷。”贺知章遵照陛下的晓谕,便把玉牒文向文武百官进行宣读。众臣闻知,连连叩谢皇上英明,并高呼:“谢吾皇!吾皇万岁万万岁!”当夜,天空乌云滚滚,疾风狂起,片刻间,暴风骤雨。随后,雨水变成了漫天飘舞的雪花,银装素裹装点此江山。

一番休整之后,天晴转暖。仰望泰山,巍峨耸立,满目翠屏,云气缭绕,峰峦叠嶂,蔚为壮观。晌午,唐玄宗骑着坐骑,带领大家伙一同登山。行至半山腰一谷口,大批随行官员停顿下来,他仅仅带着宰相、诸王、操办祭祀人员以及侍从等,继续向着泰山极顶攀登。

负责安保工作的总指挥倪彬负责传递圣旨,传呼时辰。

一开始,唐玄宗骑着马走了一段路,随着山径崎岖蜿蜒,逼仄的前程越发陡峭。不得已,唐玄宗撇下坐骑,随后而至是由几名壮汉抬来的一张特制的龙椅。时进冬月,团团白云缭绕山峦,紫色薄雾乍隐乍现。唐玄宗坐着龙椅,望着泰山这些神秘莫测的瑰丽风景,不禁兴致阑珊,陶醉其中。

等到经过中天门,来到十八盘时,唐玄宗不得不自己步履攀缘。因为他乘坐的龙椅几乎要直起来,山道很陡,两侧是万丈深渊,抬者稍不留神,便会跌落深渊,后果不堪设想。不愧是明皇天子,魄力确实非凡。只见唐玄宗大口穿着粗气,依然兴致勃勃奋力攀登。同时,还与张说、苏颋、贺知章等人说话,这是什么典故,那是什么出处,如数家珍。随行人员对皇上的渊博知识,钦佩有加,不住劲地直点头。

一路之上,唐玄宗感喟道:“陶渊明曾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倘若他来泰山一游,兴许就不会‘悠然’起来了。”

张说笑着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不过,那都是游手好闲之人,抒怀而已。倘若要想站在泰山极顶上,那就必须先上山攀登高峰,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张爱卿,细细道来。”唐玄宗兴奋道。

“孔夫子云,登尼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做为人君,只有站得高,才能高瞻远瞩,祖国的**江山,方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张说侃侃而谈。

“张爱卿不愧是大手笔!”唐玄宗由衷地赞叹道。

一旁的苏颋听到皇上对张说的夸奖后,悄悄地对张说耳语道:“张大人,苏某问一下,你说爬山是登高望远,这倒不假,可不能老让陛下身居山之巅吧,要是下山的时候,你可如何做解释呢?”

没想到,唐玄宗听到了这句话,不满地斜了苏颋一眼。苏颋见状,吓得不由地打了一个冷个瘆,好家伙!自己真不该在皇上身边说这话。

张说笑了笑,朗声说道:“苏大人,下山的时候,肯定是后面比前面高,且越往下走后面越高,昭示着一代更比一代强呀!”

苏颋惊喜道:“张大人说得真好!妙不可言。让小弟佩服的五体投地。”

初九白日,护卫队与仪仗队,环列山下。泰山的各个行道布满了卫兵,传呼报时以及传递诏书,迅疾到达。到了晚上,风雨骤降,寒气袭人,时间不长,雨止风住,气温渐渐有所回升。山上山下,沿途山径上点燃着灯火,向山下遥遥望去,犹如天上的星星落在人间,铺天盖地,蔚为壮观,令人赞叹不止。如此魔幻的夜景,到处充满了喜庆与神奇的色彩。

第二天清晨,日暖天清,祥风习习,丝竹之声飘向天际。在泰山极顶上,君臣肃立于圆形祭坛前面,举行祭拜昊天上帝的仪式,并以唐高祖的牌位做为神灵进行陪享。唐玄宗首献,豳王李守礼亚献,宁王李宪终献。

祭文云:“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祐,锡(赐)臣忠武。底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献毕,把盛有书写着祭文的玉碟和玉册的两个玉匮,藏于祭坛的石座下面。

旁边的燎坛上堆积着很大的柴火垛,柴火垛上堆放着很多玉帛和牺牲等祭品。点燃柴火垛,熊熊烈焰,浓烟缭绕,在晨阳、朝霞、晓岚的照耀与映衬下,飘摇升腾。

此时,山上山下,群臣热血澎湃激动不已,齐声高呼:“万岁!吾皇万岁万万岁!”从山顶到山腰再至山底,欢呼的声音,连成一片。犹如春雷滚滚,又似翻腾浪涛,惊天动地,响彻云霄。

在山巅祭天同时,留在半山腰的官员,也在下坛完成了祭祀五帝百神的仪式。

前晌,唐玄宗和宰相、亲王们于礼毕后便下山了。后晌到达西南方向的社首山的帷宫,百官、皇亲国戚、四夷君长以及外国使节上前迎接銮驾之际,又一齐山呼万岁。唐玄宗虽已疲惫不堪,可一见到这强大阵容,就仿佛打了兴奋剂一样,两眼发光,焕发精神。

十一日,唐玄宗在社首山方形祭坛上,祭祀皇地祗(地神),并把父皇唐睿宗的神灵(牌位)陪享。献祭完毕,便把玉帛牺牲等祭品埋进地里。

社首山并不大,它位于泰山脚下西南方。唐高宗曾经仿照“周成王封泰山,禅于社首”的传说,首次在此山举行祭地仪式,却没有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禅于泰山脚下另一座小山梁父山。

唐玄宗在泰山封禅大典完毕后,异常高兴,下诏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又推恩加封随行百官。也就是说,凡是跟随皇上登上泰山顶的祀官可以超授五品官。时任中书舍人的张九龄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官爵是根据德才功绩加授。就这样,朝廷上下,杂音甚嚣尘上。即便是皇上好大喜功冲昏了头脑,可谁也不敢得罪呀!那些在职主持日常事务官员对此不公正现象表现出强烈不满情绪,他们离不开工作岗位,看到去泰山的人晋爵加官,一个个忿忿不平;还有那些参加封禅负责保卫、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士兵等,他们最为辛劳,居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的封赏,一个个怨气冲天。于是乎,张说的政敌宇文融等人利用不少人愤怨情绪把矛头指向了张说,这种迁怒没有想到拥趸如此之众。

近几年来,御史中丞宇文融主导了清查流亡户与编外土地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颇得唐玄宗赏识,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烦扰,宰相张说以调查出结果为由向皇上经常提出不同意见。宇文融等人积极进行反驳,唐玄宗当时没有听从。张说的知心朋友、中书舍人张九龄私下劝说张说:“宇文融深得皇上宠信,又能能言善辩,不可不有所防备呀!”张说冷冷一笑,不以为然,道:“区区鼠辈,其奈我何?”

这一次,反对派卷土重来,群起而攻之。张说防不胜防,唐玄宗风向变了,对他不再信任不再支持。就仿佛这颗棋子该歇歇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张说也不例外。然而他三任宰相,政务娴熟,根据国情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一生既有文韬之策,又有武略之功,为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说罢相后,朝廷的**决策中枢陷入了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局面,再也没有人可以掌控大局。然而三年之后,唐玄宗便想到了张说的种种好处,以及他为国殚精竭虑,文攻武略,可谓居功厥伟。

728年(开元十六年),唐玄宗命张说兼任集贤殿学士。

729年(开元十七年),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不久,接替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不久,张说又因修撰《谒陵仪注》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他的长子张钧被封为中书舍人,二儿子张垍也成了宁亲公主的驸马。

730年(开元十八年),张说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并亲自为他书写药方。同年十二月,张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唐玄宗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亲自撰写神道碑文,并罢元旦朝会,追赠太师,赐谥文贞。

纵观张说一生,对朝廷忠心耿耿,守正创新;与老百姓风雨同舟同心同德。斯人已逝,令人扼腕长叹肃然起敬。

后来的宰相大都是能力平庸、钻营谋利之徒,李唐王朝渐呈衰落之势。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