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章 凌云壮志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8/27 11:46:35 在李唐王朝,国家教育大都是有偿服务,需要交学费。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或称十条腊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除此之外,那些书香门第,比如家里大人或者长兄,就会主动承担培养起后起的孩子读书识字这项工作;倘若家里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只能聘请家教。 倪若水教育则属于前者。他的家训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倪子泉酷爱读书,仿佛书里藏着他的灵魂似的。他随处放着书,走路身边带着书,经常偷闲温习儒家经典;在家里,卧榻一侧放着书,他一躺下来便信手拈来,看得津津有味起来;茅房里,有时也放着书,倪子泉一方便时,他就孜孜不倦地求读;即使他吃饭的空档,也不失时机看上书两眼。 就这样,倪子泉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吟诗作赋,一蹴而就,浑然天成。舞文弄墨,也是龙飞凤舞,恣意**。旁观者中,不乏鸿儒名流,对倪子泉的才华无不啧啧称赞,钦佩不已。 有一天,倪若水和几个兄弟在一起读《孟子公孙丑上》,读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句话,都觉得不好理解,便去问父亲。父亲说,其实浩然之气就是那种恢弘浩大的正气、勇气、阳刚之气、诚直之气、雄强坚毅之气、凛凛然不屈服于邪恶的道义之气。孟子是说自己善于保养、充实、发扬光大这种气质,使之充塞于天地之间。 倪若水眨着眼问父亲,那么这种气质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父亲想了想,看着儿子反问道:“你说呢?”倪若水眨巴着眼睛,想了想回答道:“我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应该保护和发扬这种浩然之气,这种气越宏大,就越能成为有道有义、德行崇高的人。你今后的学习,也得要有浩然之气,有了这种充沛的浩然之气,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会更端庄‘更有一种坚韧不拔的铮铮铁骨。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谆谆教诲,深深地铭刻在倪若水的心灵深处,他常常反复地咀嚼着、揣摩着、思考着…… 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倪若水点着铜烛台上油灯,披览阅读金经,字斟句酌,反复思考着古圣人的深邃哲理,让他浮想联翩。昏黄的灯光跳跃着,不时发出“滋滋”的声音。倪若水看到这一切,便用小手拨拉掉烛花。此时,灯光在夤夜里显得格外明亮。 倪若水时而伏案疾书,时而聚精会神地读书。在倪若水看来,读书是一种食粮,在精神上充实着自己,也愉悦着自己的心灵。就这样,倪若水博览群书,并写出了大量的学习心得,颇有见地。 每逢收秋收麦,倪若水与揽活的人一道割麦打场。五黄六月,炎炎夏日,干活的人们浑身大汗淋漓。为了从雨水这个虎口里夺麦,人们迎着从地上蒸出来了热气,迎着夏日时长,拼尽全力抢收小麦。 “噌噌噌,噌噌噌”镰刀割麦子的声音共鸣着,镰刀在日光强烈照射下,明晃晃的让人不由地眯缝着眼睛。倪若水在人群里,头戴斗笠,挥汗如雨,豆大的汗水,如同小蝌蚪般在脸上往下淌,洇出了不规则的痕迹,弯把可搂似的小溪,或与别的小汗滴相容,或与大汗滴拥抱在一起,一同扑簌簌掉在干涸的黄土地上,朵朵小花似的绽放着。 晌午到了,家家户户有人赶来送饭,有妇女有孩子,一个个满怀喜悦的心情,为干活的男人送饭。有提篮的,有俩手提溜着,还有用担子挑着,一头是干粮,干粮中有饼子、卷子、菜盒子等,谁家与谁家也有差别,另一头是用罐子盛的汤饭,罐口上有的人家在上面放上菜碗,既稳当又可靠。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打会得,休息一下。有的壮劳力手都不洗,随便找个地方擦擦蹭蹭,觉得妥当了便吃起饭来。大口满牙地吃得,喉结上下动的频了起来。接下来,“滚滚滚”大口喝饭的声音,此时清脆响亮。 男丁们吃饱饭,便接着躬下身子,像只虾米,像只满弓一样,竭力抢收着劳动果实。 倪若水年刚十五岁,便全力以赴,在欢快地节奏里,在激情地澎湃里,抒写着光荣与梦想。在黄土地上谱写着英雄交响曲。 秋收之时,虽说干活不如麦收节奏快,可也不敢懈怠,争秋目的是不落节气。节气不能海晃,错过了播种季节,庄稼生长便会受损。 不仅如此,倪若水干活时,敢与成年人比成绩,看谁出活快,看谁干得好。放下扫除,就拿耙子,这是倪若水干活时的表现。 然而,农活忙完后,倪若水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在知识的海洋里,倪若水可是一个游泳高手,常常让长辈们刮目相看。 村里有一个相面的先生,在倪若水周岁去贺喜时,看到倪若水面相,一个劲地赞叹道:这个孩子长大了地一顷,廊庙宰。 接着,这位先生彬彬有礼地问道:“倪县令,你想以哪种方式让这个孩子致仕?” 倪基看了一眼孩子,沉吟道:“那就看这孩子的造化了,老先生不妨指教则个!” 相面老先生手捋长髯,说道:“据我所知,要想出仕任职一般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应考,二是求达官贵人推荐,三是直接向皇帝献上文赋。” 倪基听罢,与老先生碰杯后,说了一句:“咱又不是达官贵人,也不能闻达于诸侯,人脉不济,只能是首选,应考罢了。”说完,他便一饮而尽。 老先生也是轻轻颔首,脸上笑意盎然。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些列的警句和家教,让倪若水牢记于心,为了逐梦,倪若水在广阔的知识田地里耕耘着奋斗着。他期待着,那个瑰丽而又美好的梦降临到自己身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总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有志者。 弘道(唐高宗李治年号)元年,即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皇帝遗诏太子李显(唐中宗)柩前即位,两个月后,就被他的母亲即皇太后武则天所废,幽于别所,另立性格懦弱的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唐睿宗只是个居住于偏殿的傀儡皇帝。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国号大周。武则天是个文治武功、雄心勃勃的女伟人,她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尚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有鉴于此,武则天下定决心要承担起家天下的重担,可在传统理念中,绝大多数人以为武则天篡夺皇位,属于有悖常理,不守妇道。于是乎,反对者不在少数,武则天为了稳定政局,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对于敢于反抗者一律格杀勿论。武则天为了国家栋梁,她推行科举考试,从中选优,让这些贤人做国家社稷的栋梁之材。 倪若水听到当今皇上武则天从全国科考中选拔人才,欣喜不已,他把这一喜讯告诉了他的父亲和母亲,他要参加科举考试。多年来,倪若水在教学之余,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他感觉当下正是展翅鳞鳞正欲飞翔的绝佳机遇,他要施展才能,为倪家光庭门楣,荣宗耀祖,为国家做贡献。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对于科举考试,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跨越,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苦其心志的具体表现。 首先,学子们先在当地参加海选,这种形式叫“乡试”。一般在每一年的秋天进行,故而,这种考试又叫“秋闱”。这次秋闱选中者,就是当地的“乡贡秀才”。 过了秋闱这一关,地方官便把录取学生的成绩与考卷上报朝廷,经主管教育部门“尚书省”审核,通过后便给与批复。地方官收到喜讯后,便立即派人带上报名表与报名费,再到尚书省给考生报名,此时已进入了冬季。 第二年春天,尚书省便对这一批乡贡进行正式考试,这次大考被称为“尚书省考试”,又简称为“省考”。因考试是在春天进行,故而,这次考试被称为“春闱”。考试从经贴文,到经仪,再到写策论与诗文,一直考到半夜,三根蜡烛都用完了,终于由主考官宣布收卷,这场考试才算收场。 考生从这次考完试到放榜,这一时间段,可以放松心情,在京城逛逛,看看长安这座瑰丽的城市。也有的考生,觉得考的成绩在金刚沿上,便私下打点,以期榜上有名。 这次中榜者,便是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