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夏朝传说>夏朝传说第二百三十二章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夏朝传说第二百三十二章

小说:夏朝传说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4/12/19 12:07:06

夏朝传说第二百三十二章既然听信了兰花公主的纵勇,加上朝廷拒绝支援粮食,孙康就下定了决心去附近州郡抢粮食,因为他不能坐以待毙,如果徽州一带民众都去逃荒,本来人口就不足的封地,就可能变成空城了,那么他的统治就会名存实亡。再说朝廷的无情也让他看明白了,虽然朝廷没有派军队来围剿自己,没有派侍卫来锁拿兰花公主,其实朝廷已经把他抛弃了,这种不管不顾的架势,就是等着他自生自灭。他是先王的亲弟弟,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排挤,既然朝廷不需要自己,自己也就没有必要靠在朝廷这颗大树上。当然,他也想过失败后的结果,无非是流亡南夷,那也无所谓,凭自己的本事,在南夷的土地上也会有所作为。

按照兰花公主的策划,孙康命令打开府库,开始招兵买马,结果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从四里八乡中招到了五千个身强力壮的流民,这些人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各个身强力壮,只有手里有武器,稍加训练,就容易成为精兵强将。过去自己组建五千士兵,用了一年时间来招兵,因为当地人都不愿意当兵打仗,现在只用了半个月时间,看来是老天爷给自己的机会。因此孙康一方面命令兵器制造作坊连夜打造兵器,一方面对新招募的士兵进行严格训练,而徽州城门也被打开,允许流民,难民进城就食,在徽州城内,设立了数十个施粥的粥棚,难民有了粥喝就不至于饿死,自然要感激孙康的大恩大德,因为在徽州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任官员做过这种事情,毫无疑问,孙康和他们比,就是青天大老爷了。

密探已经送来了消息,离徽州最近的州县并没有军事准备,他的攻击必须开始,因为每拖一天,城里的粮食就会多消耗一天,一万多人的军队消耗更是厉害,他现在没有这个实力经受消耗,因为他的战争想获得胜利,必须靠以战养战,没有外面粮食的补给,很快就撑不住了,所以他命令副手言喻立刻率兵像靖宇县进发。孙康第一站之所以选择了靖宇县,不仅仅是因为靖宇县靠近徽州,比较富裕,还因为县令车俊对朝廷忠诚,从来不买他的账,还一次次地像朝廷告发自己,兰花公主和一万俘虏在徽州地区的消息,就是他报告给朝廷的,消灭靖宇县除了可以得到粮食,还可以为自己除去这个眼中钉,因此孙康命令副手言喻,必须要把车俊活捉,自己要亲手处置,以解心头之恨。

靖宇县在县镇一类的地区中,算是中等规模,地处靖河上游,是扼守靖州的门户要道,如果靖宇县失手,言喻就可以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进逼靖州,而靖州只有一千多民军驻守,凭言喻手中的五千兵马,拿下靖州自然不是问题。为了防止战斗打响后,周围州郡来援,孙康让兰花公主命令许三多,他的兵马走出癸地,陈兵在启州的大路边,威慑启州,因为这个地区,只有启州常年住有朝廷的两千正规军,启州的侯爷富蘷是当家人,槐的娘家人,和槐一条心,因此被槐放在这里,看守这片土地。少康的打法是先吃软的,弄到粮草,再碰硬的,因为他明白,自己的部队人数虽然不少,但是一半以上是刚刚招募的新兵,这些人不用说没有上过战场,很多人都没有看见过流血,这样的士兵不经战场磨炼,根本就称不上是士兵。打弱的,目的就是练兵,给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以实战的段炼,将来好和朝廷的正规军作战。

按照孙康的估计,当他拿下靖州和启州之后,朝廷就会派大军前来,那个时候真正的战斗才会开始,因此开始的时候,兰花公主麾下的俘虏兵作为这次起事的主力,不到打硬仗的时候他是不会启用的。作为战场宿将,孙康少年时期就加入了兵旅,对于战争是再熟悉不过了。看见他的布置,兰花公主暗自庆幸,自己选择孙康是对的,否则真正打仗的时候,上哪里找这样的将才?士兵容易招募,将军可是不容易找。现在有了孙康,她相信,这次的麻烦够槐喝一壶的。

但是出兵靖宇县的第一仗就让兰花公主大跌眼镜,言喻率领的前锋兵团有三千人之众,而靖宇县并没有职业军人,守城的士兵也是临时招募的,人数只有五百多人,就是这样一支民军性质的部队,在靖宇县固守了三天,居然没有让城池失守,这让兰花公主根本就不能理解,因此知道这个消息后,兰花公主找到孙康,要求派许三多指挥的俘虏大军替换下言喻指挥的前锋兵团,但是孙康没有理会,两个人为此还发生了争执。

原来靖宇县令洪涛早就知道孙康会反,因此一次次给朝廷上奏折,要求槐派人来彻查,但是朝廷并没有派人来,看见朝廷纵勇孙康,洪涛只能自认晦气,就暗暗地组织民众修筑城墙,经过多年暗暗加工,外表看起来破旧的城墙,其实里面早就不一样了。为了有一天能够抵御叛军的攻城,他也早早做了准备,命令县城外面的农民,每年农闲的冬天,年龄十六岁以上的青年男子,和城里的青年男子混编成军队,命令衙役班头担任将军,进行军事训练,这些年从来没有间断,因此外表看来,洪涛手里只有衙役,没有军队,其实他是有半职业军队的。这一次孙康做军事准备,他事先就得到了消息,而且料到,靖宇县一定会遭受攻击,因此下令,县城的男女老少都上城加固城墙,多多准备守护城墙的滚木雷石,还命令人加固了城门,原来的三个城门,封死了两个,只留下南门可以进出,这样一来,他的士兵就可以专心看守一个大门,节省了很多兵力。而所有的衙役都成为士兵中的管事的,因为士兵也是临时招募的。

县城的老百姓,包括富户,对洪涛的指挥绝对服从,这也是洪涛能够守上三天没有破城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洪涛是个清官,做事公正,大家看见他决心守城,不怕死,信心自然就有了。

反过来看言喻将军,他本人倒是名副其实的战将,当年和孙康打仗也非常勇敢,问题是他指挥的士兵,除了部分军官是老兵,其余的士兵都是刚刚招募的新兵,这些人虽然不缺勇敢,打仗的技巧非常差,绝大多数士兵拉不开弓弩,不会射箭,攻城的时候,言喻勉强组织了一支百人的弓弩队,用作掩护士兵爬城用的,但是这支弓弩队的射术实在太差,射出去的箭经常胡乱飞舞,根本就起不到威慑和掩护士兵登城的作用。而士兵在爬城的时候,因为动作生疏,胆子又小,有好多士兵看见城头往下扔石头和滚木,立刻就屁滚尿流往下跑,好容易竖起的梯子就被对方毁掉了,这样的士兵怎么可能打赢仗。反观洪涛守城的士兵虽然不多,但是他们个个勇敢,身先士卒,因此很多第一次上城担任守城的老百姓就有了依仗,他们虽然不懂得武功,可是只要有胆略,有力气,能够拿起石头往下扔就够了。就这样,以老百姓为主的洪涛县城,被言喻士兵攻打了三天,硬是没有拿下来就不奇怪了,因为守城的老百姓众志成城,不惧生死啊!

久经沙场的孙康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第四天就亲自去靖宇县去查看城池了,到了现场,孙康只是带着几个卫兵围绕县城开始转圈,因为县城不是很大,因此半天之内就走完了,孙康看见县城守护果然坚固,城墙虽然并不高大,但是因为事先得到了加固,没有明显地漏洞,因为有一面靠河,所以县城的三面都开了大门,但是为了防止他们夺城,县令洪涛把另外两个大门用青石头堵死了,这样一来,他那有限地防守力量,只要固守南门就可以了,此招看来非常管用,导致言喻久攻不下,当然,这也和言喻的部队以新兵为主有关系。

但是孙康毕竟是孙康,转了一圈之后还是想出了办法,因为他发现,被堵死的城门时间不长,泥土和青石粘粘并不会很牢固,只要攻到城下,让部分士兵去拆除城门,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孙康就制定了南面佯攻,侧面主攻的战略。洪涛虽然得到县城民众的强力支持,也决心死守待援,但是毕竟不是行伍出身,也没有战场的实际战争经验,能够守住县城三天已经是奇迹,全凭一颗忠心,凭借城内军民的血气之勇,哪里是老奸巨猾的小王爷对手,因此当对方下午攻城的时候,他的主要防守力量还是囤积在南门,却不知言喻按照孙康的安排,已经改变了打法,在南门猛攻的同时,另外派出奇兵攻打北门,很快,北门的进攻火力就压制住了守城士兵,让他的拆城门小队顺利来到城下,开始了拆城门的动作,如果守将发现这一点,事先来到城门下守护或许还有一搏,偏偏守将被攻城的士兵迷惑,因此当城门被拆除一个大洞的时候,他才发觉,急忙派士兵前去封堵,哪里来得及了。双方士兵就在北城门内进行了混战,为城门拆除赢得了时间,最后北城门被拆毁,言喻的部队大批涌入,县城立即告破。冲进被城门的士兵,立刻像南城发起了攻击,当洪涛发现前后受敌已经晚了,虽然拼死一战,最后受伤成为了言喻的俘虏。

靖宇县城既然告破,孙康自然就把目标定在了下一个目标靖州了,靖州虽然守军有正规部队,城内民众也远远多于靖宇县城,但是郡正并没有料到孙康会造反,因此事先应该做的工作并没有做,直到孙康的部队攻打靖宇县才知道,孙康的确反了,顿时慌乱起来。他原本就是王族,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干,只是因为出身高贵,朝内有人,才被派来做靖州郡正,哪里有洪涛拼死一战的勇气?因此在孙康大军攻打靖宇县的时候,不是准备全力守城,而是准备靖宇县一旦被攻破,就逃之夭夭,因此在靖宇县没有被攻破的时候,先把自己的家小和个人财产运出城去。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郡正这样做,别人当然要跟着学,他下属的官员看见郡正不想守城,谁还有心去守,最后当靖宇县城北攻破的消息传到靖州,孙康的大军还没有到,郡正就首先带领家人逃之夭夭了,剩下府衙的官员看见郡正逃走,自然也就溜之乎也,虽然负责军事的官员还想一战,但是军心,人心都散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因此当孙康亲自率领大军来攻城的时候,并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靖州。

靖州虽然不是很富裕的大州,但是对比徽州并不差,而且粮草不少,看见这里的粮草十分充足,孙康自然欣喜万分,野心当然就大了,立即把目标锁定了下一个州郡。

槐终于得到了确定消息,孙康反了,孙康指挥的大军势如破竹,起兵之后已经连续攻占了十多个州县,整个东南方向都被这突然出现的**震动了,太平已久的大夏国又一次来到了战火之中,槐最不想看见的事情还是出现了。在朝臣大会上,往日侃侃而谈的大臣都闭上了嘴巴,就是这些人一直建议槐处置孙康,结果是孙康果然反了,指挥的部队所向披靡,不管是抵抗还是不抵抗的郡县,只要是兵峰所致,无一不是陨落。大臣们之所以缄口了,是因为他们知道,朝廷大军中,没有孙康这样的战将和统帅,如果打下去,说不定朝廷会沦落,因此就有大臣提出招抚的意见。

“如何招抚?”槐问最先提出这个建议的主管农业的大臣,他算是除了葛飞之外,资格最老的王族外戚。

“大王,小王爷造反固然有他本身的原因,也有南方闹饥荒,朝廷没有救济的原因,大王只要同意给徽州救济粮,再用抚慰的语言安慰小王爷,答应他只要罢兵就既往不咎,小王爷也许就会罢兵,毕竟他和大王是同一血脉。”

“你们也这样认为?”槐没有回应他的话,把目光投向了群臣,台下顿时鸦雀无声,大臣们似乎都哑巴了。看见没有人回答,槐就把目光投向了葛飞:“相国也这样以为?”

“臣不同意招抚小王爷。”葛飞回答说。

看见终于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槐的脸上阴郁平复了不少,本来他就生这些大臣的气,因为目前这个结果他已经料到了,因此多年来从不主张制裁孙康,就是怕激起他的反叛。但是这些大臣不同,讲起王法津津乐道,看见有人对朝廷不敬,义愤填膺,恨不能立刻绳之以法,根本就不能设身处地去想想,发下一纸公文很容易,但是孙康是那么容易处置的?他有地盘有人。现在孙康造反了,又怕的要命,就怕孙康大军打到京城,他们成了逃亡之臣,或者要重新换主子,因为这样的故事在大夏国曾经上演过,就没有人真正替他想一想,如果对于反叛容忍,面对臣民他这个大王还有什么威信可言。槐觉得自己是不想惹事,但是事情来了,也不应该怕事。否则他这个大王就不用做了。因此当葛飞表现出了勇敢,心理自然是欣慰的。

“相国请讲。”槐用欣慰的目光看着葛飞说。

“臣以为,小王爷造反蓄势已久,并不是头脑发热才反叛的。大家都知道,兰花公主策动了采石场俘虏**,最后投靠了小王爷,小王爷如果没有反心,那个时候就应该把兰花公主和**的俘虏交给朝廷,他没有这样做,那么他留下一万多俘虏做什么?如果俘虏是羊可以宰杀做食品,他们非但不能做食品,还要吃喝,徽州并不富裕。小王爷之所以留下俘虏,就是为了今天,因为那些俘虏都是东夷族上过战场的士兵,是可以帮小王爷打天下的。一个有了如此野心的人,怎么可能听从朝廷的劝告,放下武器,改恶从善。所以臣以为,朝廷对这种叛贼,不应该仁慈,只能以刀枪对刀枪,将他们彻底剿灭,绳之以法。”

“丞相话说的硬气,看起来解气,但是和现实情况不符。朝廷已经太平已久,士兵多年没有打仗,刀枪只怕生锈了。而且大王登基之后,为了减少国库负担,裁撤了三分之二的士兵,南北大营加一块,兵力只有一万多人,而小王爷的士兵两万多,他们已经攻占了十多个郡县,地盘,兵力,甚至粮草都充足了,战斗力也不是起兵时候可以相比的。朝廷的军队剿灭他们就要以少胜多,还要长途跋涉,请问丞相,这样的仗,胜算有多少,因此臣也主张招抚。”主管百工的杜大臣没有听葛飞把话说完,就打断葛飞的话说。

“是啊!杜大人说的没有错。”显然,他的话比主管农业的大臣更有力度,因此得到的赞赏更多,很多大臣纷纷点头。一时间投降派的势力大占上风。

“杜大人的话没有道理。”就在群臣纷纷赞赏杜大人的观点,一直没有说话的凸冉看不下去了,因为年轻,一般情况下,这种重要的朝会,他是能够不说话就不说话,反正他知道,朝会之后,槐也会专门和他探讨。但是现在却感觉不说话是不行了。仗还没有打,朝廷高层就充斥着绥靖的气氛,这不仅对槐造成了压力,传出去,在朝野上也会起到极大的负面效应,而这次战争是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的,这对平叛不利。虽然凸冉没有参加过战争,但是却明白未战先怯是取败之道,没有士气的 朝廷,军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们不能被小王爷的气势汹汹所吓倒,战争的胜负也不是军队人数占优就可以取得胜利的,古往今来的战争法则告诉我们,得人心者得天下。现在的大夏国人心思静老百姓讨厌战争,小王爷此刻造反,就是逆天而行,失败的一定是他们。只要大王下定决心剿灭叛贼,臣愿意提一旅之师上前线和叛军血战。”

“凸大人的勇气可嘉,只可惜光靠勇气是打不赢战争的。”凸冉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反对了,口气是揶揄的。很多大臣对凸冉得到槐的重用和欣赏,早就不满意,认为凸冉是借助葛飞的力量才年纪轻轻就占有高位。更主要的是,他是葛飞的儿子,葛飞是奴隶出身,如果他们父子把持朝政,岂不要乾坤颠倒?因此对他尊重的大臣不多,这个现象在葛飞当初如朝的时候就有,虽然随着葛飞的能力展示,这种诋毁,蔑视的声音减少了很多,但是隐藏在骨子里对于出身低贱的官员的轻视并不容易轻易地消失,时机合适,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虽然凸冉并没有做过奴隶,而且他一出世,葛飞就是大王手下的重臣了,但是这种蔑视也没有消失。“凸大人知道在我朝,先王离开之后谁是第一战将?小王爷,小王爷打的仗比阁下听说过的都多,和小王爷较量,阁下还是省省吧?”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就是一片笑声,因为没有人相信,凸冉会是小王爷的对手。不错,凸冉是在军队混过,但是只不过做了几天文案工作,只怕连排兵布阵都不会,还奢谈什么打仗?凸冉虽然听出对方话里对自己的蔑视,但是并不想呈口舌之争,因此并没有还嘴,因为他知道,最终的决定权在大王手里。

槐当然对这些倚老卖老的大臣非常讨厌,明明在讨论国家大事,他们非要攻击凸冉的人格,这就是没有素质的表现,因此就不耐烦地说:“没有哪一部法典上说,打过仗的人就一定能打胜仗,也没有哪一部法典上说,没有打过仗的人就不能打胜仗。今天的朝会就到这里,散会。”说完,槐也不给他们议论的机会,掉头就像王府外面走去,随后就去了王宫,命令侍卫把葛飞,凸冉和屈完找来,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是主战的,当然,屈完并没有参加朝堂大会。

等到几个人聚齐了,槐开门见山就说:“孤王看明白了,讨论大事不能在朝堂上,哪里乌鸦嘴太多,现在只有我们几个,有什么想法就直说。竹筒子倒豆子,不用藏着掖着。”

“大王,你是不是下定决心了?”葛飞试探着先说。

“当然,孤王不但要打这一仗,还要亲自领兵,那些官员们不是把王叔的军事才干说的天花乱坠,孤王就是要和他掰掰手腕。”槐说完笑了笑,不像是在斗气。

葛飞等人面面相觑,没有想到看起来性格偏软的槐,在这件事上非常刚硬,居然要自己亲自领兵,葛飞觉得不妥,毕竟大王的安危关乎国家命运,打仗是有凶险的,就要劝阻,只是没有等葛飞说话,凸冉就接过话去。

“有大王领兵,叛贼已经败了一半了。”显然他支持槐带兵。

“你不要嘴上抹了蜜,说说道理。”槐笑着说,看起来在批评凸冉,其实是赞赏,因为此刻他也需要有人支持。

“第一,在天下安定的时候,小王爷造反已经不得人心,如果我估计的不错,很多叛贼是被他裹挟的,没有饭吃的灾民。大王带领就给天下传递了信号:朝廷平叛的决心坚定,信心是军队打胜仗的基础,何况士兵们看见了大王的决心。第二,被裹挟的老百姓看见朝廷大军本身就会害怕,如今听说是大王亲自领兵,岂不心惊胆战?因为朝廷法令写的明白,反叛朝廷是要灭九族的。第三,各地老百姓本来就恼恨小王爷挑起了战火,希望朝廷出兵平叛,如今看见朝廷不但出兵了,而且是大王亲自领兵,自然是笑迎王师,而各地准备投城的官员,包括不得已投城的官员,自然想改过自新,弃暗投明。有了这四条,难道不是说未战已经胜了一半?”

“爱卿说的好。”槐虽然决定做大军的主帅,其实对于打败孙康,信心并不是很足,因为他知道孙康在军事上的确有两下子,只是事情逼到头上,不得不为。满朝大臣都在做缩头乌龟,如果自己意志不坚定,这个仗就没有办法打了,军队也不可能有士气了,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听见槐的一番分析,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突然间就觉得孙康并不是那么可怕了,这种自信在此时此刻是非常关键的。

“小臣愿意追随大王,随军攒划,请大王批准。”看见槐赞赏自己的分析,凸冉明白槐有了信心,就又说。

“孤王批准。”槐毫不迟疑地说,就是凸冉不请战,槐也离不开凸冉,因为槐明白,每每遇到大事,凸冉都有出其不意的奇计献上来,这好像是他与生俱来的的本领,何况凸冉对自己分外忠心,也知道自己心中所想,这一点已经生过他父亲葛飞。

“大王如果领兵出征,带多少士兵,家里留什么人看家。”看见槐带兵出征的决心已定,葛飞明白,自己阻止不了了,就想到了后事,因此问槐。

“带一半士兵,留下一半看守京城。如果需要,孤王随时随地可以征兵。至于在家留住主政的人,相国就留在家里,让太子监国,枥还是主管军队。”槐想想说,太子年轻,当然没有能力独当一面,但是有葛飞辅政,槐是放心的。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