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五帝正传第三十四章小说:五帝正传 作者:愤怒的玫瑰 更新时间:2023/10/12 15:10:34 五帝正传第三十四章 颛顼当然知道小共工是个危险的对手,他的暗探不时地就会把有关小共工族的情报送到他的案头,因此小共工对颛顼了解,颛顼同样了解小共工。 “小共工的危险在于,他不像某些部落首领那样抱残守缺,甘心做个山大王,他在很多地方学我们天朝。天朝之所以强大,是缘于我们的**,一旦小共工也走这条路,改变了部落运行体制,那就真正成了劲敌。这个世界上,再强大的部落也不可能是我们的对手,而再弱小的国家都可能和我们抗衡,这就是我主张先打小共工族的主要原因,趁他们羽毛未丰满,掐死在摇篮里。” 湖鱼进一步阐述为什么要首先攻打共工的理由。 颛顼听后连连点头,同时用赞赏的目光看着湖鱼,心说湖鱼看问题的洞察力,拥有的远见卓识,在天朝除了自己,就没有第二个人了。湖鱼提出的问题,正是他最担忧的问题。看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的确向着组建国家的脚步走。如果给他时间,是可能达到目的。颛顼当然不会允许自己身边有另外一个国家存在和天朝分庭抗礼。 大国的心态都是如此,只准他做老大,别人不能做**,所以谁做**,一定会成为老大的敌人。就这一点而然,颛顼比黄帝厉害多了。 既然确定了小共工是下一个讨伐对象,剩下就是筹备粮草,兵器等具体事情,这些事当然不需要颛顼过问。当然还有一个大问题必须明确,就是谁做统兵做主帅。在湖鱼看来,颛顼已经有了消灭公孙大衣的功绩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干,这一次派别人领兵出征就可以了,毕竟打仗的事情存在着风险,作为一国之君,颛顼没有必要每一次都去冒险。但是他明白颛顼一定不会同意,因为颛顼还没有当够将军,战场厮杀,战前谋略让他感觉刺激。湖鱼就把目光对准了定水,希望他劝说颛顼。定水轻轻地摇摇头,目光告诉湖鱼,肯定不行。这个将军除了颛顼不想做,主动退让,否则,谁也不可能从颛顼手里夺走将军大印。有的人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喜欢过喋血生涯,颛顼身上这种痕迹很重。 “你们两个捣什么鬼?”颛顼发现了湖鱼和定水用眼睛交流,立刻表露出了不快,他是那种睡觉都清醒的人,湖鱼和定水的举动当然瞒不过他的眼睛。 “大王,我和定水以为,打仗的事情有将军就够了,大王没有必要亲临战阵,朝廷每天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大王处理。”湖鱼看见不说实话不行,就狡猾地拉定水一块下水了。 “我猜你们就是说这件事。如果对手是别人,我可以放手让将军去做,但是小共工不行,这人是个厉害的角色,就是孤王亲自出马也不一定有胜算。”颛顼果然否决了湖鱼的建议,只是在否决的过程中,给小共工戴了一顶高帽子。“不但我要亲自领兵,你们两个都要跟我出征,家里有土生看守就可以了。” 其实颛顼之所以敢于放手离京,是对风后看家的能力有足够的信任,如果后方不稳,他自然不会非要去战场充好汉不可。 “臣没有这个能力。”土生也不愿意颛顼去前线,因此就推脱说。 “没有关系,你只是辅佐老宰相,大事有他做主,你帮着拾遗补缺就可以了。”颛顼说,既然准备出击,如何使用部下能臣就是对君王的最大考验,对于有识人之明这一点,颛顼还是很自负的。 第二天上朝,颛顼不再和群臣讨论,直接下达了出征的命令。看守家园的大权理所当然地交给风后,因为风后接受过考验,非常称职。然后就是去南北大营调兵,具体制定带兵的官员。经过整顿的朝廷新军已经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从基层提拔的官员都想立功证明自己,所以部队的士气是不用怀疑的,和几年前那支充满暮气的部队不可同日而语了,这自然是湖鱼和定水的功劳。这两个并没有在军队历练过的“文人,”居然可以训练出能征惯战的强军,是颛顼最大的骄傲。由此他进一步确定了用人方略:用不用,看这个人的综合能力,不看经验和专业。例如最新提拔的军官中,有几个人都是体制之外的,最难得是有一个叫屠利的军官没有进入部队之前是商人,而这个商人是自己找到颛顼要进入部队的,而且明确提出做高级军官。换做一般的君王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个疯子,简直把军队当菜市场了,即使不用乱棍把屠利打出,也不会给屠利任何述说和表现的机会,因为他这种做法很有点蔑视军中无人的感觉。 颛顼没有这样做,他的思维习惯逆向多余正途。在他看来,屠利既然敢于挑战军队权威,蔑视现有的军官选拔制度,就一定研究过军事,至少在这个方面下过专门的功夫,否则他真是疯了,因此颛顼就问他天朝所面对的周围局势优和劣,在颛顼看来,一个要做高级军官的人,必须要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眼光,不能只盯着眼皮下面的一点事情。 屠利告诉颛顼,周围局势对天朝有利,虽然天朝周围敌对势力不少,但是散沙一片,各个部落都是各自为战,自行其是,如果他们觉悟了,像天朝一样,改变部落体制,局势大不一样了,而且屠利断定,这一天不会太远了。因为黄帝创立**到今天,它的优势已经变成现实,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都会看明白这里面的秘密,一定会效仿,因此在他们没有彻底醒过来之前出兵征讨,扩大土地和人口是必须的。 老实说,屠利的这番论述给颛顼的惊讶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他提纲挈领般地看出天朝的优势在体制上,并且提出利用这种优势扩大战果,这种认识在天朝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认识到。当时给颛顼的感觉这个人绝对是大才,幸亏他来找自己,否则这样的人才散落朝野就是朝廷的巨大损失。 随后谈到军事,屠利就战略和战术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颛顼感觉屠利对战术的论述还是中肯的,并不是纸上谈兵。最后屠利告诉颛顼,自己跟一个隐居的名师学过枪术。当年也曾投过军,找过合顺,合顺认为他狂妄自大,命令手下卫士把他赶出大营,这才不得已去做了商人,因为自己不会种地,对放牧也没有兴趣。 颛顼听说他学过武功,就把长仓喊来,因为长仓是军中的使枪名家,结果两个人对阵,五十回合之内不分胜负,打到一百回合之外,屠利稍稍落下风。颛顼当时就惊喜不已,任命屠利做了长仓的副手,算的上是一步登天,当然,屠利是遇到了伯乐,否则他这匹千里马就被埋没了。这件事给颛顼的印象是深刻的,让他明白了在天朝的民间,藏龙卧虎的异能之士并不少,只要别具一格使用人才,天朝的军队中就不可能缺少将才。因此后来命令定水派人去四乡八野宣告,朝廷为了选拔军官,要举行“比武大赛。”不管出身,不论贵贱,不分种族,只要有本事就一概任用。在选拔期间,颛顼还特地抽空去观看了两次,其中一个不会武功,但是力气特别大的,叫无敌的砍柴青年就是他钦点的校官,现在也在长仓手下做军官。有了人才储备,颛顼自然有信心打赢小共工了。 颛顼专门询问和安抚了新近提拔的将校,还和他们共进了午餐,目的除了了解他们的身心状况,更主要是探听他们对战争的态度,结果自然是让颛顼满意的。因为这些新近提拔的将校都知道,要想更进一步,只能靠战场立功,因此打仗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风险,更多的是机会。古往今来强势的帝王手下为什么名将辈出,道理只有一个,因为君王的需要。北宋为什么出明相而不出名将,因为皇帝害怕打仗。三国之所以名将多,是三国的帝王都想一统江山。因此在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后期,君王喜欢什么,就决定了这个王朝盛产什么,这个铁律一直延伸到今天。 颛顼最后一个巡视节目是看长仓发明的排箭车的表演。所谓排箭车,就是在运行的车骑兵车上,装上手工机械制动的弓弩,拽动皮条,一次性可以发射五只雕翎箭,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造。虽然这种排箭射出去的时候,准确率不是很高,但是声势骇人,对于密集队形的大部队进攻或者防守,杀伤力极大,算得上是超级大杀器。在当时来说,除了颛顼的军队,世界上任何一支部队都没有这样的利器。 原始社会中后期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不是贫民百姓干的,天知道这些需要管理部族的头领和将军,哪里来的这个精力。炎帝和黄帝是最大的发明创造者,就当时的医药,农作物,手工业,商业等等重大的发明,几乎都出自在他们手下。第一个建立商业,制陶业,医药学和种地用的犁,很多的薯类和谷物,都是炎帝发现的,并且由他领衔实施的。黄帝在农业上的发明同样不少,最典型的是发明了水井,这个解决了几千年农民种地大问题的事情就出自他的手笔,包括车骑兵也是他的杰作,还有初期的采矿技术,制盐技术等等。他手下的大将常先和力牧发明了大鼓,大鸿则发明了指南车。而颛顼发明的“颛顼农历”更是影响到今天的农业种植。后来的大禹治水更是划时代的杰作,到今天为止还在为皇冠体育投注:的水利工程做着示范作用,还有李冰父子的《都江堰》。这些充分的事实都在说明,英雄创造历史是真实的,人民创造历史就是伪命题。 长仓这个排箭车不但解决了战车兵人数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马匹不够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数十辆战车上的弓弩并成一排,或者呈扇状齐射的时候,那个气势就是海雨天风,让对方无路可逃。别说那个时候还没有后来出现的骑兵,就算是骑兵面对这暴雨一般的射击,怕是也很难敌敌。 观看完了校场演练,颛顼大大地夸奖了长仓,对于这次战争的胜利信心更足了,毕竟谋略靠人是软功夫,双方的真正较量还是要凭硬件,他的部队装备本来就强于小共工的部族,又有了新式的杀人利器,如果野战,共工的部族肯定招架不住。 四 颛顼的新军事装备,自然瞒不过小共工的耳目。小共工虽然打着为炎帝复仇的旗号来号召民众,其实他自己明白,炎帝的臣服一多半是被黄帝出色的才干折服的,否则在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手下几员大将夸父刑天和雨师反复劝说,如此自立门户的绝佳机会炎帝为什么不反? 后来道德家学者说炎帝不反是为了爱惜百姓,不想让中原大地战火连绵,无辜的生命遭受涂炭,或许心地慈悲的炎帝这样想过,但是他毕竟当过长时间的部落盟主,享受过万民的仰视,知道自己做主人的畅快,就算他的思想境界超脱,毕竟炎帝是人不是神,有些事情是不能免俗的。真实的原因是炎帝绝顶聪明,这从他不断地进行发明创造中就可以说明,他已经看透,这个世界上,论军事能力没有人是黄帝对手,自己不行。反叛的结果要么去死,要么就是自取其辱,到不如安心地做个臣子,帮助黄帝把国家建设好,让黎民百姓都能够吃饱肚子,接受基础的教育,最终历史会给自己一个恰当位置。 因为选择的正确,炎帝虽然失去了一定的权利,却获得了相应地自由和尊敬,最终从黄帝到百姓,对炎帝无不歌功颂德,最后他安然地闭上了眼睛,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而采用暴力手段反抗的蚩尤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死的时候尸首分家,连全尸都没有落下,还被历代史学家骂为魔头,陪衬了黄帝的英明,何苦? 虽然看明白了炎帝不反的原因,小共工并不认为炎帝的妥协选择是正确的。而是觉得凭炎帝占有的土地,部落的富裕程度,如果炎帝不是过多地把精力和财力用在部落的建设上,像黄帝那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胜利的天平就可能倒置。在他看来,百姓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不要考虑他们生活的水准是什么样的,因为部落的经济总量就这样大,如何分摊是个原则问题。学习黄帝,建立一支独立的,职业型的部队虽然需要大把的金钱,但是反过来会得到一支强大的军队,有了这支军队,就可以抵御外来入侵,也可以用来扩张领土,保护自己的子民。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是有关部落能不能够生存的问题。炎帝肯定错了,甚至是错的没有谱,所以才会失去江山,成为黄帝的附庸。他小共工既然坐在首领的位置上,就不会去重复炎帝的错误。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决定这个人的总体思维,小共工的目标是建立和天朝一样的国家,自己做大王,因此对抗颛顼领导的国家就是一定的。所以在得知颛顼正在厉兵秣马,他必须有所准备,而且要倾尽全力,因为他知道天朝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颛顼虽然年轻,但是他在军队整顿没有完成的时候,就敢毅然出兵攻打公孙大衣,说明颛顼做事情有魄力,而且最后颛顼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公孙大衣,这本身就说明了天朝的军事实力的确强劲。当然,是战是和,他需要和团队的其他人商量,毕竟这是有关部落兴亡的大事。 最后小共工用了三天时间和各个部落的首领进行商议,多数部落首领惧怕天朝的威仪,主张妥协,有的部落首领甚至提出,不妨名义上归顺颛顼,这样可以保全实力,真正愿意和颛顼死磕的头人没有几个。这个结果开会之前小共工就预见到了,但是他没有办法不和他们商议而独断专行,因为他只是众多部落首领中的一个。明知这样的会议很难按照他的意见行事,只能是争来争去,但是没有办法。这件事让小共工进一步认识到,现在的部落联盟体制实际上是在走蚩尤灭亡的老路,面对强敌的时候,很难统一号令,集中财力,人力去抗敌。最后小共工只好私底下挨个去做工作,后来才勉勉强强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共同抗敌。 会后涉及到具体部署,例如人员调配,装备武装,粮草供给。这个时候真正能够帮上忙的,只能是小共工信任的弟兄了。小共工这个人还是讲江湖的,在没有优良制度的保证之下,如果再没有了江湖,他就没有核心团队,那么基本就没有了和颛顼打仗的本钱。在他的核心团队里,有两个人是他的主要依靠,被部落人认作共工的左膀右臂。这两个人一个叫柳相,一个叫浮游,柳相武艺出众,手持开山大斧,两臂有千斤之力,浮游武艺也不错,但是逊色于柳相,当然他有着比柳相优越的大脑。 会后共工把两个人找到自己的住处去说体己话,因为能不能打败颛顼,靠新近收复的部落头人是不靠谱的,小共工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说:“你们两个是我的兄弟,也是最知道我心的人。颛顼的大军很快就会出动,目标不用说了,你们和我说实话,我们是战还是降。” “大哥,柳相是个冻死迎风站,刀下不低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大哥让我敬服,颛顼算什么东西,毛孩子一个。不过继承了他爷爷的产业就耀武扬威,我最看不上这种人,他也不配做我的主人,投降是万万不可以的。只有战死的柳相,没有投降的柳相。” 柳相身高体壮,说话有如铜钟,气量充足。 “兄弟的心我明白,但是我不能不提醒兄弟,这一次和颛顼决战,打胜的可能性小,我们部族的力量和天朝是比不了的。如果投靠我们的部落都能够和我们一条心还有的一拼。但是你们看见了,这些部落的头人各怀异志,都惧怕颛顼,没有了他们的帮衬,我们的力量就更不够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作战,的确是凶多吉少。” “打仗的事情不一定力量大的就稳赢,这里面变数很多。再说了,我觉得各个部落的头人也不是就想投降,他们只是害怕打不过颛顼。如果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还是可以一战的。”柳相不大服气小共工的话,感觉他在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浮游,你怎么看?”共工没有继续和柳相争辩,而是调转了话头。 “柳相的话有一定道理,颛顼率领的部队虽然强大,但是不一定就会胜利。各个部落当家人之所以害怕颛顼,是缺少信心,如果我们开始给颛顼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看见颛顼的部队是可以战胜的,我想,他们的信心会回来的。”浮游说话慢条斯理的,但是这话却说到了小共工的心里。 看见两位忠实的部下都有对抗颛顼的决心,小共工的心里踏实了很多,就对他们说:“二位兄弟的话提醒了我,这一仗我们要争取开门红,打出气势,打出信心来。” “大哥,你就排兵布阵好了,俺只管冲锋陷阵,绝不会让颛顼小儿占便宜。”柳相说完还拍拍胸脯,表示他有决战到底的信心。 看见手下哼哈二将对自己忠心耿耿,并不怯战,小共工就决心打好这一仗,心说只有给颛顼的部队迎头痛击,才可能让颛顼知难而退。对于小共工来说,这一战不仅是为了保全部落不被吞并,还有另外一层意义。打赢了颛顼,他个人的威望就会及大地提高,那么这个时候他提出建国的想法,反对的人就会少多了。至于个别人的反对,他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用雷霆手段处置。现在之所以他不敢采取霸王硬上弓的做法,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威望不够。那样一来,容易引起众叛亲离。他的部落主要居住地在河南辉县地区,属于整个河南省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山林密布,的确是个可供人生存的好地方。他觉得颛顼是看中了这块土地才和他动刀兵的,那么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打赢这仗就是关键了。 小共工的最大长处是懂水,他知道水不仅可以供人们生存栖息,也是战争中可以利用的武器,颛顼他们对这里的地势不是很了解,是可以请君入瓮的。这里有的是高山峡谷,现在是初春,正是草木枯焦没有恢复时期,如果找好地势放火,同样可以打败颛顼。这样一想,小共工发布了第一道命令,所有上游地区离河道就近的地方,开始筑坝,囤积水源,以备使用,因为颛顼大军会从本土出发,颛顼治下的民众,居住在河南地方的民众地势低洼,他可以放水淹没那里的土地,毁坏他们的庄稼,给颛顼制造大量的灾民,这样一来,颛顼的大军供给就成了问题,对颛顼国家经济的破坏很大。 当然了,放水不仅仅会给天朝造成破坏,也会给下游的某些部落造成破坏,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恨小共工部族,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火烧眉毛先顾眼前。大坝一定要筑,蓄水一定要做,说不定大水还可以淹没颛顼部队,假入他的部队没有防备的话,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 就在小共工有条不紊地安排抵抗颛顼大军的时候,一件意外事情的出现,差一点让他心智大乱,破坏了整个抵抗计划。 原来最近小共工收拢了不少小部落,当然,有些部落是被他打服后归顺的,这些被武力征服的部落当然不是真心投靠。小共工他们又没有本族的文化,文字,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将对方同化。其中有一个叫拾菌的,他的部落就属于这种情况,小共工召开部族会议,他就极力反对和颛顼作战。当时小共工没有在乎,认为他是自私,没有全局观。却不知道他反对是有深刻道理的。第一,他不想让自己的子民做炮灰,第二他清楚,他的部族弱小,双方交战的时候,容易被颛顼的军队灭掉。第三,就算最后小共工打赢了战争,他们也分不到多少红利,失远远多于得。明知道实情是这样,他当然不愿意打仗,因此在小共工做出打仗的决定之后,他就带着部族偷偷地跑了。小共工听说后怒火万丈,战争还没有开始,就有人开小差,拾菌的部落虽然没有多大的战斗力,离去对小共工的军事实力影响不大,但是带来的多米诺效应却是小共工惧怕的。一旦军心不稳,别的部落跟他们学,这场仗怎么打?因此共工想抓住他们杀一儆百,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是最后被浮游劝止了。因为浮游知道,这件事本来动静不大,如果小共工带人追杀,所有人都会知道了。那样一来带来的负面效应才是致命的,所以他劝告小共工冷静对待,不能给别的部族仗还没有打,自己人先打起来的印象,这样的影响对大局的破坏力是空前的。 共工想想,感觉浮游的话有道理,就打消了追杀拾菌部落的念头,但是心情却被破坏了。那种感觉就是吃美餐的时候,在盘子里突然发现了苍蝇,要多腻烦有多腻烦了。人的心情一旦破坏,就算你是神仙,做事情也不会有动力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