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35章 龙血玄黄(四)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10/26 11:46:09 调查委员会由三个人组成: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前面两个人大家很容易理解,汪精卫是国民党主*席,许崇智手握国民党军事大权。 名单中为什么没有胡汉民呢?原来,胡汉民与廖仲恺政见不同,双方在开会时多次发生激烈争吵。所以,廖仲恺被刺杀后,胡汉民立即就被作为嫌疑对象看待,当然也就入不了调查委员会了。 另外,为什么一介校长蒋介石会出现在调查委员会中呢?这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蒋介石出现在调查委员会中,与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欣赏有关。很多人可能会问:“蒋介石不是一直都反俄吗?怎么能得到苏联代表的青睐呢?”蒋介石**不假,但那是在他掌握权力之后。当他还是黄埔校长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点。 鲍罗廷是孙文的助手,也是苏联人派在国民党的代表。正是在鲍罗廷建议和辅助下,孙文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鲍罗廷虽然只是顾问角色,但他在国民党内地位仅次于孙文,有极高的地位。苏联的军事顾问团、黄埔军校的军械、资金也由鲍罗廷负责联系。也就是说,鲍罗廷能从苏联争取到资金、武器,还能联系到大批苏联军事顾问、政治顾问。苏俄一共给孙文的国民党政府超过两百万卢布的援助,一举帮孙文政权站稳了脚跟。在国民党这样一个政治团体中,有人左手拿着钱,右手拿着枪,身后还有智囊团,这样的人地位能不高吗? 实际上,**汪精卫的很多决策也最终要由鲍罗廷拍板才行。白天,国民党事务由五个常务委员开会决定。晚上,鲍罗廷的住所内宾朋满座,里面全是国民党高官,大小事务基本都是在这里决定的。由于鲍罗廷还在,国民党在苏联化道路上也就继续前行。 鲍罗廷为什么会推举蒋介石?两人之前也说不上有什么交情。 蒋介石主管黄埔军校,以黄埔师生为主组织了一支学生军。这支军队从思想作风、革命士气等方面与国民党以往的军队截然不同。之前,国民党的军队以粤军为主,粤军脱胎于旧式军阀势力,与黄埔革命军有着天壤之别。许崇智所能掌管的就是粤军,而蒋介石掌管着黄埔革命军。 蒋介石所建立的黄埔党军,不就是苏联军队的一个翻版吗?这是鲍罗廷熟悉的军队模样。由此,他也就对蒋介石极为欣赏。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鲍罗廷向汪精卫建议将蒋介石加入调查委员会。鲍罗廷的地位在那里摆着,他的建议自然就成为了国民党的决议。另外,对于汪精卫来说,把蒋介石拉进来,假别人之手来清除政敌也不是不可以。 鲍罗廷推荐,汪精卫同意,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顺利跻身为调查委员会三委员之一。 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从天而降。蒋介石心中清楚,能够合法的用武力解决诸多国民党大*佬的机会可是不多。不用说,这样的机会蒋介石一定会珍惜!想到这些,蒋介石立刻感觉到热血上涌,但同时他又感觉到头脑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楚。这两种本就矛盾的感觉在他体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与刺宋类似,刺廖案也是后世留下了诸多疑点。但这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所在。 根据当时调查结果,蒋介石结拜大哥许崇智涉嫌其中。粤军军长梁鸿楷、警备司令梁士锋等八人被蒋介石的学生军缴械。蒋介石没有任何犹豫,派兵包围许崇智住所。蒋介石给许崇智打电话,历数其种种不是,让他“保全名节”。许崇智不明真相,仓惶逃往上海躲避。 随着调查深入,发现胡汉民的胡汉民及其堂弟胡毅生牵涉之中。兄弟俩先后跑路,离开广州避难。 后来,许崇智和胡汉民又都返回国民党任职,但是权势不复。也就是说,是谁主使刺杀了廖仲恺,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只能笼统地说,是国民党右派干的。 但是,随着刺廖案发展,国民政府的权力结构迎来一轮巨变。 许崇智出走之后,昔日粤军司令部由蒋介石管理。后来,蒋介石拨给许崇智二十万大洋,让去美洲考察。不管怎么说,蒋介石没有忘记两人昔日的结拜情谊。 广东省**胡汉民因受廖案牵扯,辞职前往苏联考察。要知道,胡汉民一直追随孙文,在当时的国民政府中,也就是汪精卫的资历和他能有一拼。也就是说在孙文之后,胡汉民是有资格去做国民党的领*袖的。然而,随着刺廖案发生,胡汉民的大好前程付之一炬,基本淡出了国民党的领导圈子。胡汉民出走之后,谭延闿接替他出任广东省**。 有人上,就有人下。同样,有人下,就有人上。 廖仲恺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主管的是钱袋子。廖仲恺身亡之后,他的位子也就空了出来。接替他的是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当然,小舅子前面要加上“未来”两个字。 随着,廖仲恺身亡,胡汉民、许崇智跑路,汪精卫算是初步坐稳了国民党**的位子。汪精卫也就能够有足够的理由动手去整合廖、胡、许身后的派系。 得利最多的当然是蒋介石。这是蒋介石崛起之路上最重要的那一个环节。 这还不算完,鲍罗廷又给蒋介石一个重任,带兵东征讨伐陈炯明残部。孙文病逝之后,陈炯明旧部三个师发生叛乱,占领了广东东部的许多县。 蒋介石出任东征军总司令,率部一鼓作气荡平陈炯明残部。广东省从此统一,蒋介石一出手就解决了孙文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当蒋介石在诸位将领陪同下返回广东的时候,迎接他的是如山一样的欢迎人群。整个城市,万人空巷! 蒋介石初次品尝到了作为领*袖的荣耀,这种感觉充斥在他的胸中,让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随后召开的国民党二大,蒋介石以高票当选国民党执行委员。只用八个月时间,蒋介石从一名军校校长,就快速成长为手握重权的国民党要员,并进入了国民党核心权力层。 当时,蒋介石只有三十八岁。 这时候,蒋介石的目标不是只去做一名国民党执行委员,他要做国民党领*袖。蒋介时想要做党魁,目标肯定就是国府汪精卫。 蒋介石以军校校长得以快速蹿升,得益于国民党**汪精卫的提拔。对蒋介石来说,他是在汪精卫关照下步步高升。对汪精卫来说,蒋介石是一名资历尚浅的新人,蒋的出现帮助汪清除了异己,让汪精卫得以整合国民党内的各派势力。这时期,两人的关系自然非常融洽。 在国民党二大召开的时候,蒋介石提出了驱兵北伐的主张。对此,鲍罗廷是赞成的,但是苏联军事顾问季山嘉却执意反对,两人爆发争吵。季山嘉对蒋介石多有讥讽,让一向高傲的蒋介石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蒋介石与季山嘉的矛盾在国民党内部公开化。 不久之后,广州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指责蒋介石的传单,蒋介石暗中调查,认为这事就是苏联人季山嘉指使人干的。为此,蒋介石两次秘密拜会汪精卫,希望大当家汪精卫能够支持自己,远离季山嘉。 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他通过一些渠道得知,他与汪精卫之间的密谈内容季山嘉完全了解。这时候蒋介石明白过来,汪精卫更相信苏联人而不是自己。蒋、汪之间嫌隙渐生,蒋介石认为汪精卫这个人不可与谋大事。 这时候,碰巧发生了一件扑朔迷离的事件。 国民政府海军局的代局长李之龙接到电话命令,说蒋介石令其领军舰从广州驶到黄埔听候命令。然而,当李之龙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有过调舰命令,并让他出示调令。 李之龙自然拿不出调令。然后,就被扣上图谋不轨的名义,并被拘捕调查。 那到底是谁下的命令呢?李之龙说是一个叫欧阳钟军校办事处秘书向他传达的,说是教育长邓演达来的电话,说奉蒋校长面谕,调舰到黄埔。然而,邓演达、蒋介石都对此予以否认。 然而,李之龙是亲苏俄的。蒋介石以“矫令”为由,逮捕了李之龙并开始在军中清理与李有关系的人。 黄埔军校督导团营长刘峙得知此事后,秉承蒋介石的旨意,第一时间派兵从黄埔乘舰,并在东堤登岸,包围了苏联顾问和部分亲苏俄人士的住宅,搜查海军局、航空局、参谋团等机关。蒋介石对刘峙的忠诚表现非常满意,从此之后将其视为心腹。事后不久,更是将其调入北伐预备队,负责管理一个师。 在未经国民党**汪精卫授意的情况下,蒋介石调兵包围了苏联顾问的住宅,这让汪精卫非常不满。要知道汪精卫当时不仅是国府**,还是军队老大,蒋介石是副职,是汪的对手。 对汪精卫来说,蒋介石这是要造反。他将李济深、朱培德以及国民党军长以上将领召集起来,说蒋介石想要造反,但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岂是蒋介石能够推翻的?他命令各军都退出广州以示对蒋的抗议。 然而,各军长都以团结为由拒绝执行命令。高级将领都不执行汪领*袖的命令,这让会场一度非常尴尬。汪精卫愤而辞职,出国考察去了。 从史料上来看,不能说蒋介石策划了这次事件,但是他无疑很巧妙地利用了这次事件。有一种计谋叫做“误入白虎堂”,熟悉《水浒传》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 但是,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并没有跟苏联人彻底决裂。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蒋介石想要北伐,就需要苏联的军事援助;其二,苏联人视北洋政府为主要敌人,而要彻底推翻北洋势力就需要继续扶植国民党。所以,不久之后,鲍罗廷重回广州,苏联人、国民党人重修旧好,只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北洋政府。各派势力分分合合,是军事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汪精卫离开之后,谭延闿代理国府**。 然后,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北伐军总司令,指挥八个军共十万人出师北伐,要一举荡平天下! 在北方,南口之战刚近尾声,北伐大战已然箭在弦上! 此时,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率部前来加入国民革命政府。 两广一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 蒋介石将目光投向了位于南北要冲的湖南。如果能够顺利拿下湖南,通往北方的大门自然就会打开! 因缘际会之间,问鼎天下的机会就这样不期而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