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40章 国失柱石(一)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2/24 22:36:56 话说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消息很快传到西安,慈禧太后凤颜大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确实是不少,但却不用割地,这真令人意外!更重要的是列强还不追究慈禧母子的战争责任,并继续保留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统治权,这真是惊喜中的惊喜! 慈禧很满意,她激动得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这真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如果结合清末的历次中外战争结果来看,庚子之乱后能够不割地是一个“奇迹”,像当年中日甲午大战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大清可是赔了台湾、澎湖和辽东的。 做到这一切用掉了李鸿章几乎所有的精神与气力。他刚到北京的时候,到处吃闭门羹,西方诸列强大部分都不愿意跟他谈,他委曲求全,通过各种办法,明的、暗的、阳的、阴的,只要能够对和谈有利,他都会尽全力去尝试。 那时候,他已经是七十八岁的老年人了。身体上的奔波劳苦尚且不说,但是精神的消耗更为致命。到后来谈判的时候,面对吵吵嚷嚷的诸国公使,每时每刻他都焦虑不已,经常感到胃部疼痛不止。 勉强支撑到完成签约,他的病情开始急剧恶化。这期间他一直避居北京贤良寺,然而俄国人却没有放过他。俄国公使几乎每天都来,而且态度非常强硬恶劣。 俄国人自恃曾经对和谈有功,而且事前李鸿章曾经暗示过和谈后会以东北利益为补偿。所以,他带来了一份事先起草拟好的中俄协议,希望李鸿章签字,承认俄国人对皇冠体育投注:东北的占领。 起先,李鸿章卧床不语。然而,俄国人不顾他身体的安危,在一旁不断叫嚣聒噪。李鸿章让手下将自己扶坐起来,继而大声历数俄国人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痛骂俄国人不止。 之前和俄国人的种种暗示,种种**都不做数了,这只是一个政治家的权宜之计。代表一个弱国来谈判,没有什么好办法,他什么招数都可以用,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大清国贫弱如此,留给他发挥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 俄国公使走后,李鸿章开始大口吐血。在无尽屈辱之中,他已经悄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鸿章知道生命危在旦夕前夕,经他口授,门人周馥执笔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封用词恳切的奏折: 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咯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烦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文华殿大学士的水平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这封奏折只有四百多字,却具有着相当高的水准! 奏折一开始,李鸿章先说自己的生命垂危,这是最后的一封奏折了,给览读者定了一个悲凉慷慨的基调。然后,继续说自己为大清工作四十年,从未因身体不适请过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相国”形象跃然纸上。 再写自己在马关受的屈辱,曾经被皇冠体育直播:人暗杀,脸颊中了一枪,在此次和议中又朝夕焦虑,导致旧疾发作,经常吐血,疾病程度日益加深。这是为大清国受的辱,流的血。聊聊数笔,将自己的忍辱负重的形象表达的很立体、很丰满。 后面,还提到了俄国占领东北的事情,中俄之间的交涉还没有结束,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自己心中放不下的那一部份。说明他虽然病重,但却一直担心国事。 他最后希望朝廷能够“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这是他心底里最想说的话。为此,他还推荐了庆亲王奕劻。因为李鸿章已经看出了以后的政治走向,奕劻作为皇族中比较开明的亲王,只有在他的主持下,帝国的改革之路尚有一线生机。 后面还提到了自己的子孙,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读书,报效国家。慈禧当然明白言下关照之意。 最后,再用几句话跟慈禧诀别:写这封信的时候,我非常想一睹圣颜,跟太后做当面告别,现在却只能怀着无限依恋的心情搁笔,并遥祝圣安。收笔之时再次用感情打动人,增加了这份奏折的分量。 以上这许多内容是用四百多个字完成的。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让写作文,动辄一千五百字。与这四百字比起来,自己勉强凑出来的文字,完全可以扔进垃圾桶。 话说慈禧在收到这份奏折后俯身痛苦,泣不成声。大清国失去了最重要的柱石,当然,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替她背锅了。 1901年11月7日,在北京凛冽的寒风中,李鸿章病逝于贤良寺,身后无限凄凉。 去世前一日,李鸿章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一股忧愤之情在胸中久久回荡。他挣扎着坐起来,由他口授,门人帮他写下人生最后的一首诗。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大清国的柱石李鸿章就此陨落在北京凄冷的寒风中。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