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12章 两朝帝师(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2章 两朝帝师(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1/27 9:39:19

袁世凯的麻烦远不只一个伊藤博文!

朝中清流们也没闲着,纷纷开始上书,要求严惩袁世凯,并给他预定了一个罪名:轻启战端。这是大罪,足够杀袁世凯的头。

御史们参核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打击李鸿章的北洋系。这时候清流领袖翁同龢与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已经开始拔刀相向。

这个翁同龢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两朝帝师,光绪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担任晚清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老师,绝对的权贵人物。

两朝帝师翁同龢与直隶总督李中堂之间的矛盾,要从与洪秀全的那场战争说起。

那时候,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任安徽巡抚,在天平军的进攻下,两年多的时间里,先丢定远,再丢寿州,被太平军打的灰头土脸,然后弃城而逃。翁家都是做学问的,写写文章,收藏点书啥的,是没有问题的,但论行军打仗还真不行。

其顶头上司两江总督曾国藩忍无可忍,有心向朝廷弹劾翁同书,但是翁家的老头子——翁心存也是皇帝的老师。投鼠忌器,曾国藩颇为忌惮,迟迟不敢动手。

作为曾国藩学生兼幕僚的李鸿章,此时血气方刚,毛遂自荐,主笔写这篇奏折,这就是李鸿章的大作《参翁同书片》。

李鸿章号称“刀笔吏”,写奏章的水平在湘军中,如果称为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这篇《参翁同书片》写得低调内敛,却内藏杀机,其中有一句话“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句话最具有杀伤力。

这句话最要命的原因是,不仅把翁心存拉了进来,也堵死了朝廷可能宽大处理的路。试想一下,曾国藩带领湘军再前线跟洪秀全激战正酣,朝廷一旦将翁同书开释,怎样安抚几十万湘军子弟?

在太平军势如破竹的情况之下,皇帝也顾不得自己的老师了,于是下旨判了翁同书死刑。

消息传来,翁府乱做一团。年过七旬的翁心存听闻噩耗,急火攻心,病情加剧,一命呜呼了。没想到的是,翁心存这一死,却无意中保住了翁同书的命。翁同书被暂释,为父送终,第二年的时候,改判为流放西北边疆,这样死刑变成了死缓。

流放边疆四年之后,翁同书死于甘肃军营,等于只多活了四年。

父兄皆因李鸿章那道《参翁同书片》而死,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矛盾就这样种下了。在晚清,这两人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清王朝的国运,是典型的将相失和。

清廷的统治者慈禧太后,也有意的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原因很简单,大臣的权利越大,对皇权的威胁也越大。所以,朝廷一边让李鸿章这种能臣去干事,一边提拔这种清流,以此制衡大臣的权利。那时候可没有监察院,也没有议会,对大臣的监督就只有靠这种清流们了。

在袁世凯受到清流们弹劾的时候,其同僚也对其出手了。因为袁世凯平定了甲申政变,得到了某鲜国王的尊崇。二十五岁年纪,就能够在某鲜王宫的配殿主持工作,难免就会喜形于色,招人嫉恨。

而且袁世凯喜欢抓权,喜欢自作主张,这也引起了吴兆有、张謇等人的不满,吴兆有就写信揭发袁世凯蓄养官妓、贩卖烟土、**军饷等事情。

清廷迫于皇冠体育直播:、清流、袁的同僚的三重压力,派出“特别工作小组”来某鲜了解情况,组长是北洋防务吴大澂。

工作组一到某鲜,袁世凯就将自己整理的所有材料都呈送给了吴大澂。

吴也是的一位能臣,后来在与俄国的边界之争中,为我国的领土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非常认可袁世凯的处理方式,认为袁世凯很好的维护了清廷在某鲜的利益。

在给清廷的考察报告中,吴大澂给袁世凯的评语是:不世之材!

蓄养官妓、贩卖烟土、**军饷等事情也查无实据,不了了之。

但是,李鸿章还是让袁世凯以养母病重为由,辞去了在某鲜的职务。

一年多的时间里,李鸿章没有安排他任何职务,让他赋闲在家。

李鸿章是官场老手,他在这个时候,将袁世凯调回国,一是可以让他避开风口浪尖,二是看到袁世凯做事风头太劲,有意压他一下,日后好再委以重任。

李鸿章以官场老江湖的方式,保护了这个年轻人。毕竟,在乱世之中,能够勇于担当的年轻人,值得他这么去做。

袁世凯的某鲜挚友金允植,作诗一首《送慰廷归河南》:

名高人多嫉,功成众所忌。

此事古今同,处世谅不易。

曩值危急日,人皆敛手避。

黠者怀首鼠,懦夫常惴惴。

事定反免疵,利**渐渍。

遂将功为过,摧折丈夫志。

君今浩然归,俯仰无所愧。

天日照孔明,贤才岂中叶?

相见知不远,努力勉王事。

金允植是事件的全程经历者,他的见解应该是中肯的。

在危急的时刻,有人首鼠两端,有人敛手回避,当年轻的袁世凯不必艰辛,将事情办妥以后,反而招来了众人的嫉妒,世态炎凉可知。

但这就是强者必须要面临的局势,你如果想要成长起来,就必须要克服掉这一些,让你的心更加强大。

来接袁世凯回国的是北洋提督丁汝昌,上船的地点还是马山浦,对于袁世凯这个晚辈,作为军人的丁汝昌是极佩服的,称赞道:功成退归,君舍得开,走得出,大丈夫也!

1885年,某鲜的政局持续恶化,继中、日之后,俄、英、美相继入局,局势瞬间复杂无比。

李熙和闵妃在列强中间摇摆不定。李鸿章权衡之下,打出了“大院君”这张牌,以此牵制闵妃。

闵妃获知了这个消息,异常紧张,她很清楚她公公可不是吃素的,派人秘密来到天津活动,并找李鸿章送礼,以此想让他这位亲爱的公公继续留在天津做客。

掌握大清国洋务的李鸿章,不能说富可敌国,起码也是家财万贯了,怎么会看得上这点小恩惠,付之一笑而已!

这年底,袁世凯从项城赶来了天津。李鸿章看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戏台已经扎好了,就等主角上场了!

这样,袁世凯和大院君,两位对某鲜政局影响深远的人物同船抵达了某鲜。只是,不知道他俩在船上有没有交流过那次鸿门宴的事情。

政治家就是这样,在局势面前,以前生死不容的敌人可能瞬间就转化为亲昵的朋友,主要看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袁世凯这次来某鲜的职务是为“驻扎某鲜**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就相当于是“商务委员”,这是李鸿章北洋大臣下面的一个附属机构。

这在当时并不合规矩,驻某鲜的**应该是钦差大臣,代表皇帝去执行公务的,而这个商务委员是代表李鸿章去管理某鲜的。这一切,只是因为二十六岁的袁世凯没有功名,按照当时的制度,只能用这种权宜之计。

李鸿章特意致书某鲜国王李熙“奉旨命汉城充办事大臣,兼襄助一切。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

“商务委员”的称号,加上这封书信,权且就算钦差吧!

李鸿章为什么在不符合朝廷规矩的情况下,还会选择没有功名的袁世凯来某鲜?

某鲜政局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朝中已无人可撑此危局。

日、俄、英、美等国家虽然对某鲜的诉求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设法让某鲜摆脱大清国的宗主国地位。某鲜国王和闵妃也有让某鲜独立的愿望,但同时更怕其他的列强介入,某鲜当国者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

要以衰弱的大清国力,同时跟朝、日、俄、英、美五国周旋,纵观大清朝,已经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物了。

介于甲申年间,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袁世凯本人也不愿意再来某鲜。他的堂叔袁保龄正在李鸿章手下做幕僚,他也强烈反对袁世凯再跳进这一摊浑水,毕竟一年前他这个侄子差点把命给丢在这里。

但是,李鸿章执意要这么做,袁世凯也就只能勉为其难了。如果因为自己的执拗而开罪了李中堂,他在大清官场也就不用再混了。

李鸿章的眼光老辣得很。

在这种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袁世凯用尽各种手段,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维持某鲜的政局达十年之久。

这十年,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积极推动着改革。袁世凯则很好的配合着李鸿章搞洋务,保证某鲜局面相对稳定,

因为在某鲜的优异表现,李鸿章给袁世凯的考核评语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朝廷也认为袁世凯,办事得宜,赏以浙江温处道,仍留某鲜,加二品衔。

袁世凯在某鲜期间,为某鲜国王训练了一直将近五千人的现代化军队,这让李熙和闵妃相当高兴,要知道那时候大清国还都是兵勇,尚且没有现代化的军队呢。

李熙还要请他当“海陆军大**”,报告打到李鸿章那里,李没有同意。这样的能臣,李鸿章还计划以后在北洋系统内重用。

袁世凯还跟盛宣怀合作,从招商局租轮船,来往于仁川、上海之间,进行货物贸易,打破了皇冠体育直播:在中朝之间商贸运输的垄断。袁还鼓励华商在某鲜做生意,在龙山、仁川等重要城市地设立皇冠体育投注:在朝商务理事会。

在袁世凯任职时期,在朝华商的实力已经超过了皇冠体育直播:。仅在汉城的华商就有八十多家,人数达六千人以上。

某鲜国王李熙也很感谢袁世凯的忠诚贡献,他和闵妃的态度开始转向大清。

李熙做主将某鲜的公主金氏嫁给袁世凯。金氏过门的时候,还带有两个贴身丫鬟。

袁世凯不仅接纳了金氏,还将两位丫鬟也同时笑纳了。

这就是袁世凯的二、三、四房姨太太,美女多多益善。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不是以尊卑来排序的,他是按照年龄来排序的。这样导致金氏虽然贵为公主,但是只能排在第三房。其中一个丫鬟吴氏,排在金氏前面为第二房。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袁世凯对李熙王室的态度:不够尊重!

这三房一共给他生了十五个子女,袁大人确实精力旺盛!那位文采满天下的袁克文就是三姨太金氏所生。

袁克文有个儿子叫袁家骝,著名华裔物理学家。王室的基因确实不一样,否则以袁世凯这个文化水平,后代恐怕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是问题。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