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推理>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全稿03第一章遂古之初3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全稿03第一章遂古之初3

小说: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 作者:M春M 更新时间:2021/11/4 22:24:30

3、文明的价值观内外一致性的讨论

价值观的对内对外一致性,意味着文明的开放性,族群的开放性。拥有这种开放性的文明(族群),她的边界因为文明的开放状态而处于开放性虚化(流变)状态。

?

‘自我’的边界只是虚化(流变)存在的,所以一致性的价值观才能无障碍地‘贯穿’‘我-非我’。同时又因为价值观的内外一致,使得处于这种关系下的族群之间更加平等融洽。族群间关系状态融洽,意味‘自我’打破了人为限定的边界,在与其他文明(族群)的关系中时刻处于接纳对方的开放性状态中。这种开放性必然要求对自我群体规范的善恶标准也一致性适用外部群体,①只要其他群体接受你对自己的善,②就等于接受了你对他的善,③就等于他持有了与你相同内容的善的价值观(这三个部分逻辑顺序可以随意变换)——到这一步实质就自动开启了不同文明在共存中融合的进程。

?如果文明自身持有的是内外不一致的价值观表现,族群融合的内在困难是这样发生的:虽然别人接受了你对自己的善(比如西方内部高福利制度),但不接受你对他产生恶果的所谓善(武力输出所谓**,实则掠夺他人,破坏别人的稳定安全。例如皇冠体育投注:**特朗普在2019年11月13日在白宫会见土耳其**埃尔多安时明确解释美军留在叙利亚是为了石油“我们要保住石油,我们拥有石油。石油是安全的,我们留下军队只是为了石油(onlyfortheoil)。[5]”)。如果你要融合他,必须消除他对你价值观双重标准的不认同,甚至是因此带来的敌意、反抗。这里很容易就能往下推理:这种方式下,极大概率就是一方以某种敌对性、对抗性的手段消除了其他族群的主体性,使其成员以个体状态被迫加入新族群接受其双标价值观(我们可以参看殖民史、美洲近现代史及环地中海文明圈古代历史。尤其2021年加拿大爆发出的揭露加拿大政府对原住民归化过程中残暴种族压迫历史,以此了解持有双重标准的文明是如何实现所谓族群融合的),从而最终完成族群拼合的。

??

?

无论是逻辑分析还是历史事实,我们看到价值观内外一致的文明,在实现族群融合的阻碍呈现最小化。

华夏文明之所以能海纳百川,正是文明自身呈现出的开放性状态,以及维持这个开放性所必须持有的内外一致性价值观(朝向)特质。因为文明内部的价值观总是向善的,所以这种内外一致性必然导致这个文明只能呈现为一种完全向善的朝向(内外一致性的善才是普世意义的善)。同时,自我的边界虚化,就形成‘我与非我’是无法明晰划分开的,‘我’在这其中就能实现‘无我’的状态,自我在这时就处于无时无刻流变为‘新我’的状态。这种‘新我’可能是含有‘旧我’,也含有‘非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文明才能因此不断保持新鲜长寿,这是华夏文明能历久弥新的重要特质之一。这就是华夏文明选择向善的文明内在逻辑。

?

4、华夏文明的历史责任

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有具备理性的民族,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探索能引领人类走向大同的道路。华夏文明因为自身的特质,天然地走在了人类各个族群的前面。

每个文明都可以争取为实现人类大同而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但是一个顽固坚持**裸双重标准的文明是无法承担引领、主导人类大融合的重任的。就算他想,别人也会不认同。

因此,时代对各个文明的要求是要持有恰当的价值观态度,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秉持开放对等。即对现实的尊重承认为基本(族群分立),又积极面向未来(人类大同)。让自身以开放的姿态始终处于流变的现实中。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我们的文明的善恶标准与别的群体的不同。而只需坚持我的善恶标准内外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对自我所在群体善恶的价值观要求,同样也是作为族群对外行为的标准。一个群体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吉祥,因此内外一致性将使得也希望别人能得到我想要的吉祥,这种共同的利益追求能使得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也将始终处于和而不同的多元共存状态中。

所以对人类大同的目标而言:现有不同族群对善恶概念认识的差异,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族群所坚持的文明所呈现出的价值观是否内外一致。只有价值观内外一致的文明才具备引领、主导并实现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华夏文明很早就有天下大同的伟大理想,华夏文明要勇于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二、原子论认识前提与整体论认识前提

1、两个世界

?人诗意地居住在这世界上

?人类经过漫长地发展,现在处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中——我们日常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寻求一个理来。

你可以这样赞美别人:

“你说得好有道理啊.”

也可以这样质疑他人:

“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甚至可以这样批评别人:

“无理取闹!”

????对当下人类的大部分情况下,率性而为,有感而发,人的纯粹感性生活形态日益走向略有贬义、日益被边缘化的评价中。

????‘理’是我们人类无数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真理、道理、原理、定理、伦理、理由、法理、理论等等),它来源人的实践,并被抽象总结后再来指导人的实践。其主要目的以使之后的类同实践不再盲人摸象,从而提高重复实践的成功率。

???‘理’就如动物园的铁笼,呈现出两面性。他将人类的实践经验教训凝固起来,以知识传承的形式惠及人类。它能提高重复实践成功概率,这就如猛兽躲在铁笼里得到了基本安身立命的条件和稳定安全生活环境,但是如此也有了‘丧失了’突破禁锢的自由,从而存在负面的作用。

???人的进步在很大程度是在对自我限制(理)的突破,在‘无理’之处寻求创新发展,但这是充满危险的过程,无理之处亦无所依据、没有凭借,所作所为的结果也不知吉凶,失败成为常态,成功只是偶然。但是人类认识领域及实践领域的扩展全出在此处。这也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

???‘人诗性地居住在这世界上’这种诗与远方的浪漫:就是在笼内的安全确定以及笼外充满危险的无限风景之间不断纠结徘徊。

?

这就有了两个世界!

????善恶的概念也是理。

????但就如本书对善恶的定义:利众者善、害众者恶。

????谈论现实的善恶离不开对群体(众)的分析。

???但是群体的范畴在流变,利益的内容也在流变。几千年前人们忠于部落,后来忠于宗族、血缘民族,现在忠于民族国家,相信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忠于人类自己。这显然是人类必然的未来。

????所以善恶的具体概念及具体的应用,也随着时光飞逝处于流变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8],生老病死、冬去春来、日升月落、星辰流转,世界的真相是流变的,但是实践依靠的更多是人认识的理。1+1=2是理,但是世界的真相是根本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事物(不存在两个相同的1)

????于是,对人类而言,存在着两个世界——‘流变的世界’和‘理的世界’。

????流变的世界是认识到的世界存在的真相,理的世界是人对流变世界现有的认识(抽象的、固化的)结果.虽然他们都是人认识的结果,但这里区别是:流变的世界把‘世界是流变’的这个事实认识作为认识的前提(即当世界的真相和认识结果出现矛盾时,以事实真相为准);而理的世界,是把抽象认识结果(理)作为认识的前提(即当世界的真相与认识的理如果发生矛盾,则依理而为)。

????这两个世界是人类所有文明类型认识及实践的前提。当人类初步摆脱蒙昧的存在,将人的好奇心脱离卑微地生存,投向这个无垠的世界,人的实践方向就以此产生了两个主要路径:

????一种是直面流变的世界,把这个世界的真相作为自身认识逻辑的基础、基点、出发。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都基于人所在流变的世界本身。因为即便是真理也不过是来源这个世界,而不是真理决定了这个世界。以事实(世界是流变的)为出发是这个路径基本特色。这个前提出发把完整地不断运动的时空作为了认识的前提(类似四维时空观、时空整体不可分性)。他决定了之后展开的所有的认识及实践方式。这就是华夏文明所秉持的认识前提。有些时候我们称这种认识前提所展开的认识叫“整体论”

?????在另一方面,人生存在这个流变不定的世界上,求安身立命,求生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理的世界基于前人经验的抽象总结,因此人面对流变的世界,依理而为,有效提高了重复实践的成功率,这成为人获得确定性存在的重要方式(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主要方式)。

????因为理是认识结果,结果意味内容是确定的。依理而为就是通过相对固化的认识来获得确定性。因此认识固化意味对时空进行了切片性的认识(‘原子式’的,我们可以想象那个不舍昼夜的大河某一不可再分的时间点上,一个不可再分的大河三维空间,被意识进行‘切片’下来,作为认识的对象或结果)。以理为前提认识世界,就必须在方法上将世界切片固化作为认识及实践的前提,这就是世界上除了华夏文明以外的其他现有绝大部分主要文明所选择的文明路径。有时我们称此为“原子式”“本体论式”.

?????有意思的是,原子式认识世界方式的文明,几乎最终都选择了字母(语音)文字,而对世界进行整体论式认识作为前提的华夏文明则持久地选择了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后面章节对此进行拓展讨论)。

-------------------------------------

[5]英国《卫报》当地时间2019年11月13日报道

[6]《礼记·大学》

[7]《论语-卫灵公》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