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十三章 毛桃发家小说:秦根本的乡村故事 作者:太渭 更新时间:2021/4/18 14:13:21 金徐镇地处渭河南岸,从秦岭北麓流出的好几条河流,从金徐镇的地盘上穿过,而后注入渭河。 比起河口镇山区那点可怜的耕地,金徐镇可谓良田百顷。 金徐镇地平,水富,人勤,还是古老的商贸集散之地,造就了很多名门大户。当年南山深处的土匪一出山,就直奔富户云集的金徐镇。 与秦根本同住一间病房的徐老汉,是金徐镇徐家庄人。 秦根本对徐老汉的照顾,让老人对他产生了好感。秦根本提出想了解猕猴桃种植的情况,老汉的儿子爽快地谈起他们栽种猕猴桃的经验。 秦根本听着别人发家致富的经历,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变得舒张。 小小的毛桃,其貌不扬,竟然成了发家的金蛋蛋。只听别人的故事不过瘾,根本想现地去参观参观。 老徐的儿子给他留了电话,让他找机会去徐家庄看看。 秦根本在县医院住了七八天,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出院回家。 在老家红火沟又休息了些日子,可以扔掉拐杖走路后,他迫不及待地联系了老徐的儿子。 那天,雨后初晴,可谓秋高气爽,是关中盆地难得的好天气。 秦根本开着家里的三轮车来到徐家庄,找到徐老汉家。老徐的儿子带着根本来到他们家的果园。 那时节,猕猴桃已摘完,果树的叶子尚绿。 徐家的四亩地连成一片。猕猴桃的藤蔓攀附在整整齐齐的架杆上,茂密的叶子,就像在田地上搭起一个绿色的屋顶。 猕猴桃是藤类植物,就像葡萄需要搭架。 猕猴桃的那些架杆,呈“T”字形,竖杆是混凝土制成的,横杆是直径十厘米左右的木头。 一行行竖杆从地头延伸到地尾,如同一路路电线杆一样笔直挺拔。 横杆上拉着铁丝,纵贯田地。猕猴桃的藤蔓实际上是绑在铁丝上。 架杆的横杆有两米高,人走在下面不用弯腰,在架下劳作也很方便。每一行竖杆间隔五六米,三轮车也可以开进去。 秦根本去参观的时候,徐家人已经为来年的丰收做准备了。他们在树根旁边挖出三十厘米宽五十厘米深的土槽,准备施肥用。 徐家庄有些田地还是种着小麦。 老徐的儿子告诉根本,这两年他家的猕猴桃卖了钱,村里已经有十几户跟着学,也栽下猕猴桃树。 他说,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全村都会栽种猕猴桃。到那时,有了种植规模,就更容易与客商谈价钱。 秦根本在医院听说了猕猴桃卖钱的事,他就动了心思。等到现地参观一番,他几乎就要决定,也要走徐家致富的路子,栽种猕猴桃。 可他还不知道,红火沟那样的山区,是不是适合猕猴桃生长。 河口镇离金徐镇不远,但是山区的小气候与河滩平原还是有差距的。 红火沟一半是耕地,一半是山地。猕猴桃到底适应在耕地上栽种,还是应该栽种在山地上,他不清楚。老徐的儿子当然也不知道。 秦根本问起徐家庄的猕猴桃树苗是从哪里买的。 老徐的儿子告诉他,几年前,还没人栽种猕猴桃,他是从县农科所的苗圃买的。现如今,他们村的农民大多从农科城买树苗。 看到秦根本也想栽种猕猴桃,老徐的儿子建议他,要栽就栽新品种。徐家的猕猴桃就是新品种,叫徐香。 徐家庄有些人栽种的是老品种——秦美。徐香的产量与秦美差不多,但口味比秦美好,卖价几乎是秦美的两倍。 秦根本记得徐家的猕猴桃一斤卖了四块多钱。如果栽种的是秦美,收入恐怕要打折。看来栽什么品种也很关键。 离开徐家庄,秦根本开着三轮车直奔县农科所。 三轮车奔驰在公路上,秋风迎面而来,秦根本有些兴奋。 想想在部队时,开着蜗牛般的挖掘机很威风,如今这三轮车,跑得像奔驰一样快,就是缺少一点气势。 路两边的田野里小麦才刚刚露头。他呼吸着与山区不一样的空气。 如果说红火沟的空气里,多是山野的空灵之气,那么在渭河平原的公路上,呼吸到的则是农田的庄稼之气。 等到了县城,那里就只能闻到市井的烟火气了。 来到县农科所,秦根本才发现,原来本县竟然有这么多的农业耕作品种。 除了主要的粮食小麦、玉米、水稻,还有高粱、谷子、大豆等。 农科所的展厅里,重点展示着梅潭县最常见的经济作物。 占版面最多的是苹果。在全县的果树栽种面积中,苹果树是大头。可是,当地苹果种了多年,并没形成规模效应。 也许是关中盆地的气候不适合苹果生长。 比起陕北和甘肃的苹果,关中的苹果,色不诱人,味不怡人,很难卖出好价钱。 在所有展板中,猕猴桃是“新军”。 秦根本最想了解的是猕猴桃。展板上的信息过于简单,从那里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他找到农科所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工作人员给他介绍了全县猕猴桃种植的现状,并给他推荐了几本介绍猕猴桃的书。 秦根本回到家,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劲头,他读这些农科书,比起当年上高中时读课本还认真。 以至于秦有仁说,如果他把这种劲头用在当时,没准重点大学都考上了。 秦根本想栽种果树的想法,他爸看出来了。尽管根本研究起猕猴桃来很起劲,秦有仁却总是给他泼冷水。 这也难怪秦有仁。他是有教训的。这教训与全县很多农民一样,栽果树难致富。 农村联产承包制实施之初,秦有仁也做着发家致富的好梦。 土地政策放开后,种田自主,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农民自己说了算。大伙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那些年,粮食年年增产丰收。解决了肚子缺粮的问题之后,农民们考虑的就是,如何解决手头缺钱的问题。 秦有仁像很多农民一样,开始栽种经济作物。 苹果是最容易想到的,因为苹果常见,苹果好吃,苹果树好活。 秦有仁先在山地上种了一亩苹果,后来又种了一亩。 两亩地折腾了四五年才开始挂果。苹果是收获了不少,可没收获多少钱。 后来,老秦挖掉苹果改栽葡萄。 那时,葡萄的价格是苹果的两三倍,看着前景不错,又折腾了三四年。 葡萄丰收了,同样是不好卖。葡萄还有一个短处,就是不方便储存。 特别是收获时节,如果下雨,麻烦就大了。 就在那短短的几天之内,若是卖不出去,葡萄就开始腐烂。一串葡萄里,只要有一颗烂了,那一串就报废了。 栽种苹果和葡萄,老秦没少干活,没少出力,没少受罪,可收益并不大。当他看到儿子又想栽种果树时,他从心底里并不看好。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