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十四章 喝杯甜酒吧小说:万物霜天竟自由 作者:麻辣花 更新时间:2020/10/11 23:43:33 有作者评论民国的大知识家“选择清苦的教学生涯”,这其中“清苦”二字选词用意稍有不妥。民国期间,大学教授是一个既有体面的面子、又有相当优厚待遇里子的职业,这是各种沙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第一物质基础。1927年政府成立后《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教授月薪最低400元。哪怕财政再捉襟见肘,也不曾亏欠这些学者们的薪水(抗战期间稍有不同),他们是生活在特殊蜜罐里的一群“小蜜蜂”。辅仁大学著名教授英千里在辅仁任教的时候,还兼着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同时打三份工的英先生最多的时候一月能拿1000多块大洋,多年后儿子英若识还记得一次父亲领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让我们小孩儿趴在桌子上抓着玩儿”。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另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56斤)14元,面粉1包(约45斤)3.30元,猪肉1斤0.28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鲜蛋1个0.027元,细布1尺0.107元。以猪肉1斤0.28元举例,解放初大概是0.7元一斤,按猪肉价格同比计算,折算到今天的物价,民国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大约在30000元左右。 再看金价:汉口的价格是:1920年,每两38元,1927年65元;上海可能便宜些:1920年,每两21元,1927年37元。地价: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江湾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又如在北京:“四合院,房租每月仅20圆左右;一间20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4-5圆……鲁迅所购买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有好几间房屋和一个小花园,售价国币1000圆。” ...... 沈从文在协和医院大门口与众友人挥手告别,和他同住“大内”边上北大教授宿舍的朱光潜把他拽到一旁,告诉他自己临时有点事要处理,先不回中老胡同,沈从文与他客气的道了别,便独自一人往家走。 一路上,蓝天白云悠悠,风和日丽难得的好天气。但沈从文的心情,却怎么也快活不起来。他总是被一种“拒之千里外”的感觉像寂寞的沙洲一般充斥着,他潜意识里的认知告诉他自己,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暗暗地疏远他,甚至于躲避他。他总是感觉自己的身后,有一双他非常熟悉的眼睛悄悄的在注视他,无时无刻。但每一次当他真实的回过头望去,除了熙熙攘攘的路人与身边匆匆而行的过客之外,只有空中飘落的叶与地上行人走出的一条条“伤痕”。但此刻,他还是不能确定,那个当初和自己也算是莫逆之交的朱光潜,同住在角楼对面原珍妃娘家府邸改建的北大教授宿舍最后一排的多年挚友,是否也有这样的心境!权当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当他远远的看见紫禁城东北角高耸入蓝天白云之中的角楼时,他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表,不到中午12点。马上就可以迈进中老胡同32号院最后一排自己的那个貌似温馨的家了,他忽然有一种愈发孤独和愁苦的感觉,像被戈壁滩正午的风狠命的吹着,散了头发,乱了衣衫,到处布满了灰尘。 还未到中午,炽烈的阳光有点孤零零地泼洒着暖的光线,将屋内的摆设描绘出黑色的轮廓线,有点阴暗地铺画在房间的每个角落。这或许就是经常会出现在他的思虑中的“偶然”与“情感”组成的线条吧,从文内心深处漫无目的地空想着。 太太张兆和出去了没有在家,从文有点百无聊赖地一个人闲坐在客厅里,两眼四处胡乱地扫视着客厅中的陈设和那些幽灵般的轮廓线,好像在诠释着某种哲理和人生的真谛;又好像自己身处的不是自己家的客厅,而是某个远方亲亲家内宅的一处僻静内室,让他觉得到处是冷寒和哀楚。忽然,不经意间的一眼,他就将墙上挂着的夫妻二人初识时的合影照片连带镜框,特写画面一般框进了双眸的寂静幽深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情书)。” 沈从文把双眸寂静处的黑白的物象,连同那些莫名其妙躺在房间里的各种轮廓线,像正在用着的苏联望远镜的变焦转钮,一会儿变得真切洒脱,一会儿变得朦胧悠长。这种潜意识的结果令他的思绪,也渐渐地冲进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雾霭之中的陈年往事里。 ......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一个有点青涩、有点不逊、有点利落的女音在沈从文耳畔久久地回响着,继而脑海中又古怪地展现出几件散发着古老“文物”气息的东西出来:一对长嘴鸟造型的书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精装本英译俄国小说。 他记起来,这几个物件不是他酷爱的收藏品里面的,而是他第一次去苏州拜访未来岳丈家——迈进那个高檐阔柱大门的九如巷张家时,自己手里拎着的“见面礼”。而送礼的对象,就是那个“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的梦中情人——蒋兆和。他记得很清楚,为了买这些书,他卖掉了自己一本书的版权。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