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三十七章 岁月如流小说:香坊纪事 作者:永远的陆军少校 更新时间:2020/4/11 16:36:37 站在镇长的角度一想,董兰也就明白了他的苦衷。乡镇干部在涉及到村务工作时,确实是面临诸多不能用简单思维去思考的事情,他们必须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周全了,才能在那种“农民式狡猾“面前应对自如。 “可是,镇长,我觉得这次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所以,您看----” 尽管觉得镇长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董兰还是不死心。在她之前的整个计划里,就是由孟萍萍与刘彩凤当牵头人,利用村里的邻里关系,把那些地荒了的人家土地化零为整,然后统一经营使用。这样的想法,与现在村两委的想法异曲同工,只是谁来统一经营的设定不同罢了。 镇长抬头看了一眼董兰。 眼前这个年轻的女干部,诚恳的神情和执拗的话语,在镇长看来,颇有点似曾相识的样子。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事情来,二十多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当年的愣头青已经是一镇之长。但是,每每闲余时,他却总会问起自己,当上了镇长就算是成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想想过往,看看现在,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块石头,那一块曾自认为翡翠的石头,岁月长河磨去一层层理想之壳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块圆滑无比的鹅卵石:硬度是够的,刀枪不入了,只是价值极为普通。 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年轻人,会不会又是一个“我”呢?脑子里这么一转,镇长就问道:“你真的不怕碰个硬钉子?” 话一出口,镇长自己就先笑了起来。因为他想起来,当年的乡党委**也是这么问他的。 这件事,他记得特别清楚。 那时候,镇长刚刚从农学院毕业没几年,在邻近燕郊的一个乡政府工作。有一年,县里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去学习考察,看到长三角那边的农村依托上海的城市消费需求,搞起村集体经济,深受启发的他回来就熬夜写出了一个长篇报告递交了上去。于是,就有了乡党委**要他立“军令状”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镇长心里就是一阵阵的痛。他所挂职牵头的村虽然办起了村办企业,但由于对经济形势发展有所误判、村民内部矛盾、村领导集体思想观念固化等多种原因,折腾了三年多时间,最终无疾而终。村民们集资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他的仕途也自然受到了较大影响,要不然,以他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的资历,至少早在区县机关任职了。要知道,送董兰来任职的组织部李副部长,当年比他的职务还要低。 现在,这个年轻的军队转业干部,会不会重走自己的老路呢? “如果不是户口不能迁回村里了,我去年底的时候,就想直接复员回村里去的。”董兰自然是明白镇长的话意,“现在就算是去碰了个钉子,顶多就是个面子问题,这个我根本不在乎。现在的问题是,我本就是冲着香坊回来的,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机会都不去抓住,那肯定是要后悔的。” “那你准备怎么回复村集体收入的问题?”镇长再次把核心的问题摆了出来。 “这个问题是肯定回避不了的。”董兰看出镇长有点倾向于支持自己的意思了,当即短发一甩,十分干脆的回答,“这个问题,我看可以提交到村民大会上去表决。这是个简单的选择题,第一种选择,是把地出租在外地人,收取稳定但相对较低的租金;第二种选择,则是让村民自己来承包,自愿组合,收益的一部分拿出来设个助老基金。村两委甚至可以用村集体房屋、场地等入股,收入直接纳入助老基金。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诉求不都有了解决途径?” “晕,你连村两委的那个大院子都早算计上了,那可是杨老大和孟老四的自留地,小董啊,你可真是够狠的!”听董兰亮出了周密的计划,镇长才确信,李副部长之前说的话没有水份,她果然是有备而来的。这时候,他已经没有理由阻挡面前这个年轻人了,“那我们就出发吧,赶在村民大会还没散场之前,宣布一下你这个驻村干部的就职演说。” “今天恐怕来不及了吧,这会都快十点了,我们赶到那里,至少得十点半,恐怕那边成不成都散会了。” 董兰清楚,村里开会,一般都是几十分钟的事,**台上一宣读,台下一举手,能过就过了散会,不能过照样散会。要让村民们像机关干部那样,坐在会议室里,一坐一整天甚至是好几天,他们不闷出病来才怪。 “你放心,你就算是在食堂里吃过饭去,村文化活动中心照样坐着满满的人。”镇长依旧不紧不慢的收拾东西,一看董兰似乎有些急了,就笑着对她说道,“乡镇工作规律头一条,就是着急干不了大事!急什么?慢火先熬着,加的料才能更加入味。” “您还真要吃了午饭再去香坊啊,那些在亦庄上班的人,下午恐怕就要回厂子里上班去的。”董兰没听懂镇长的弦外之音,“镇长,这样吧,咱这就麻溜走,中午我请您吃我五婶做的炸酱面。” 镇长抬手看了一下手表,不容董兰反驳的说道:“这个可以。反正董处家的面,我也有阵子没吃上了,你预先通知一下,点名要你五叔亲自下厨,他做得的比你五婶做的更地道。我们呢,再过半小时出发。对了,我给你个临时任务,去办公室章主任那里,把1986年的工作纪要找出来,再把里面涉及香坊村的内容给我翻出来。” 虽然镇长没有明说,但董兰一听,就知道那肯定是有用的,赶紧转身跑步往镇办公室那边去。 镇政府加各村的年度工作纪要,挺厚的装订了一本。不过,好在有目录,董兰直接就翻到了香坊村的那一块。工作纪要记的东西很杂,涉及村务工作的方方面,足足十多页纸,基本就是一个村两委的工作总结,只是打乱了按时间顺序记载而已。她快速浏览了一遍,当看到这一段时,眼睛就亮了起来: “11月27日,二队繁花工坊解散;12月1日,一队木易工坊解散。” 1986年,是董兰记忆比较深刻的一年。小姑娘爱看花,当时正上初一的她,放了寒假去村民家的花棚玩,才知道村里的花棚花房,基本上拆的拆,关的关,剩下没几家了。孟青竹家的花棚,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家还在坚持的。但是,这《工作纪要》上说的两家工坊,董兰却是印象不深。努力回想之后,她才依稀想起来,好像当时村里确实有一队和二队之分,那是生产队下面的小队,一队基本上是杨姓村民,二队则是孟姓村民。 “镇长,您让我看的,是不是这个?” 董兰捧着《工作纪要》回到镇长办公室,问道。 “是啊,我觉得,你如果今天要回香坊去,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一段历史。”镇长看着董兰手指的那一行字说道,“香坊不是没搞过村办企业,而且还是一搞就是两个。” “你是说,当时一队和二队各搞了一个?”镇长这么一说,董兰自然就明白了。繁花工坊,顾名思义,与孟庆繁的名字有关;木易工坊则更好理解,“杨“字直接拆开来。 “是啊,你是香坊人,孟杨两姓一直较着劲的事,不用我解释。”镇长说道,“这事得从头年,即1985年说起。那会,我还没到这镇上工作呢,不过,和这里抓经济工作的副镇长关系不错,偶尔也听过两嘴。当时,一队和二队较着劲上项目,真的是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家家户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古脑的血本全下去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原本零散作业的花棚就并到了一起。唉,你应该见过那阵势吧,数十个花棚连成一起,那才叫真正的‘放卫星’。” “那时我还小,记不太清了。”董兰如实回答。 “正因为考虑到你可能没真正经历过那一段,我才和你说说。”镇长继续说道,“然而,问题紧接着就出来了。规模上去了之后,两家开始较着劲上品种,孟姓有的,杨姓马上就搞;同样的,杨姓把产品拉到哪里销售,孟姓的车子肯定随后就到,而且价格比杨姓要低一成两成。就这样,原本还能赚个辛苦钱的花棚,两个年头都没能熬过去,直接因为花棚过冬取暖的木碳钱实在拿不出来而倒闭了。” “啊,我一直以为,香坊村民当年创业失败,是因为竞争不过外面的大企业----” 或许这样的历史,对香坊人来说,并不光彩,村里极少有人再提往事,因此像董兰这样的小辈,多半是不知情的。现在听镇长一说,还真是心里隐隐作痛。 “现在回头看,那时香坊村错过一次绝好的发展机会。那时,虽然城里人也没有什么钱,花木市场也不大,但是,有技术有能力搞的人也相对较少,如果香坊村不是内部恶性消耗的话,或许真的发展起来了。”镇长也是感叹了起来,“不过,你的想法我也认真考虑了,现在随着北京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申办奥运会成功,未来花木市场会有一次重大机遇,所以,我才支持你。” 听了镇长的这番话,董兰差一点没在他面前高兴的跳起来。然而,笑脸刚开,镇长却又严肃的说道:“我这是最后一遍问你,做好了碰子的思想准备没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