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现实题材>香坊纪事>第五章 投石问路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五章 投石问路

小说:香坊纪事 作者:永远的陆军少校 更新时间:2020/3/18 13:18:33

兵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要找到正确策略根本不可能。

冷静下来,董兰开始找到问题所在,那就是她在部队服役十三年多了,等开了春,就是整十四个年头,香坊村虽然从地貌上看变化不大,但人的思想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变化是什么,我不知道,所以,就算是人回到香坊村来了,但敲不开乡亲们的心扉也是白瞎。看来,我得找个明白人好好请教请教。”

想到这里,董兰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快速将自己收拾了一下就出门了。

八点整,董兰出现在了镇政府的大门前。可是,她没想到,今天是周六,不是镇政府正常上班的时间,大门外几乎见不到一个人走动。

“既然来了,就去问一下,说不定罗秀今天有事来了也不一定呢。如果真不在,就当是自己没来这一趟。”

董兰对自己说道。这些年,在部队养成了遇事不放弃的劲,这会上来了。

还真别说,到门卫处一问,今天居然是罗秀值班,昨天夜里她就住在镇政府大楼里面呢。

董兰和罗秀不同村,但小学起就是同班同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以前,董兰一休假回老家,就会和罗秀腻歪到一起,连睡觉都把人家老公赶隔壁房间去。但打从焦文牺牲之后,董兰极少和亲朋好友走动,所以,这次是她从非洲维和回来头一次来找罗秀。

对于董兰的突然到访,发小罗秀可是喜出望外,把她从头到脚一顿好找,确定没缺胳膊少腿才算罢休。完了,又开始连珠炮般的声讨起来:“我听你叔说,你居然也跑非洲去维和去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你还是小时候的大胆丫头,这世上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害怕的。可是,你为巧巧想过吗?她爹没了,她娘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的,你真想让芳姐当她一辈子的娘啊。”

董兰的女儿焦巧巧七岁了,打从上幼儿园开始,巧巧就住大姨董芳家,由董芳的婆婆领着,和大她一岁的表姐一起上学放学。

“秀,今天咱们先不说别的事,我找你,是有事情。”董兰知道,她要是和罗秀扯开家常来,几天几夜都不够,干脆直奔主题。不过,有了先前五叔那边的经验,她只字不提自己要回村里工作的茬,连确定转业的事都不说,“我有个朋友手里有个项目,想放到香坊去,让我打听打听这边的情况。你也知道的,我离开村里都十几年了,现在好多二十郎当的年轻人,见面都不知道是本村的,哪里知道什么事,所以,这就跑过来找你来了。”

“你说香坊的事啊,问你五叔啊。他退休以后一直在村里住,前几天我去村里办事时,还看到他了,村里的事他肯定是最清楚的了。”

罗秀快人快语的,说话就像是往竹筒里倒豆子。

“这事我不想让村里人知道,免得期望值越高,到时万**不成失望就越大。”来镇政府的路上,董兰连托辞都想好了。一起长大的闺蜜,罗秀的脾气特点她自然是摸得门清,“再说了,到这边来投资,还不得经过你这个农办大科长的手啊,所以,找谁都不如直接找你来得痛快。”

罗秀是镇里农办的,去年升了副主任科员,眼下正主持农办的工作。

“我这过阳历年,就要调区里工作了。在这里工作十多年,我家那口子早就意见一堆,前阵子,抓住了区里城管局扩编的机会,挤破脑袋,谋了个局办公室岗位,调令都过来了。要不然,大周未的,我哪有积极性在镇里值班?”说到这里,罗秀的兴奋劲上来,嗓门却压低了,“调令下来了,但镇党委还没过会呢,我怕领导压着不放人,所以表现积极一些。兰儿,你可得替我保密啊。”

“啊,你要调区里去了?!”罗秀在镇农办,这是董兰回村创业时想过的有利条件之一,可现在自己还没回来呢,罗秀倒是要先调走了。不过,罗秀的情况董兰了解,她丈夫在区政府文化局工作,儿子皮得很,上小学四年级了,正缺人管的时候。所以,她能够调回城里去,董兰真心替她高兴,“这真是太好了,那你家张杰就能够轻松一点。这些年,你在这老偏的地方工作,他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的,真是辛苦够了。”

“我们就是再辛苦,也比你强。兰儿,我寻思着,什么时候有机会给你介绍一个,你在部队没时间管孩子,可巧巧也不能总寄托在她大姨家----”

“得嘞,咱刚不是说了嘛,今儿不提别的事,说项目。”打从焦文牺牲后,没少人给董兰介绍对象,这会看罗秀开说了,她赶紧给打断了,“我那朋友呢,是做花艺的,想在香坊投资一个大型花木培植基地----”

“嘿,我说你朋友要投资什么项目呢,打住啊,打住,兰儿,别怪我给你泼冷水,要说投花木项目,我给你挑别的村去投资。一句话,全镇的村你随便挑,惟独香坊不灵。”没想到,这一下轮到罗秀打断了董兰的话,“看来,你是真的对香坊不了解,就那个村,哪能成什么正儿八经的项目?”

“这话怎么讲?”

让罗秀这么一说,董兰还真的是纳闷了。

其实,刚才董兰说的话,并不是全编的,里面有半真半假的成份。

在董兰的记忆里,她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说香坊的往事,其中多半与花木有关系。

远的明清历史就不说了,往后退个五十年,北京解放后的十来年时间,香坊都还是有名的花木培育村。据说,那会北京各大公园都在香坊有基地,专为那边发种育苗。一到下雨天,村口的路就完全没法走人,为什么?都怪城里来的车太多,把土路给压坏了,泥泞不堪。不过,好景不长,没几年,割尾巴开始,香坊那些花木地都毁掉了,改成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这算是香坊兴衰史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富贵繁荣与香坊无关。

再往近点说,包产到户之后,香坊村有很多人家开始重操旧业,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搞起花木种植。董兰记得很清楚,那会,连丈夫在城里工作的五婶,也在自家地里搭建起了一座小花棚。一时间,一小片一小片的苗圃遍地开花,香坊还真的香飘十里,连县里的报纸都报道过。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搞了没几年,那些苗圃就全都关了,要么重新种庄稼,要么就那么废了,多少年都没有人去管。这一次的努力,不仅没让香坊摘掉穷帽子,还极大的打击了村民的创业积极性,打那以后,再没听人提起过“创业”俩字。

那会,董兰正上初中,虽然觉得可惜,但也不明白其中的事理。现在回头看,主要是因为香坊村的苗圃基本是家族小作坊,投入小产出规模也小,起初靠着手艺精还是能赚到一些辛苦钱。但随着北京花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周边地区则有不少超大型的花木基地兴起。市场就那么个市场,为了抢夺这块蛋糕,资本强大的花木基地把低价倾销当作首选策略,于是,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香坊村民的小苗圃根本扛不住各种风险冲击,只有等着倒闭的份。

但是,香坊村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她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全村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有三百人左右,至少五分之一在包产到户那会有过苗圃养植经历,这意味着拥有六十个以上的熟练技工。如果把这些人给团结起来,并将他们各自承包的土地也拢到一起,组建一个商业合作社,那将是整个北京市也是能够数得上号的花木基地。这样一来,苗圃的规模上去了,市场竞争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更为重要的是,合作社的股东基本上是村民,创业初期的劳动力投入成本不高,等到合作社赢利了,村民们的家庭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这本是董兰心中的如意算盘,可是,这罗秀却很直接的说,要投资建大型苗木基地,放哪个村都行,惟独香坊不成,这又是为什么?

4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