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章 香坊旧事1小说:香坊纪事 作者:永远的陆军少校 更新时间:2020/3/16 20:21:26 一顿本应该是愉快的晚饭,因为董兰坚持要退伍回乡而变了味。五婶更是连饭都不吃了,自个儿拿了饭匣子,装一碗鸡汤给董兰父亲送过去,理由是天下着雨,路上尽是泥巴,他老人家腿脚不便就不用出门了。董兰父亲是董家老大,七十有五了,两年前得过了中风,现在走路确实有些困难。 五婶一出门,五叔把大门一关,心事重重的在董兰面前坐了下来。 “兰兰,其实吧,我算是知道一点你的心思的。”五叔开门见山,“你这孩子重感情,打小没了娘,乡里乡亲的没少照顾你和你姐,所以,你虽然当兵走了十多年,可心里一刻也没放下过咱香坊。” 董兰知道,五叔这是想劝她不要放弃组织上的安置,于是,她直接摊牌了:“五叔,和您说句实话吧,我退伍回乡的报告都打上去了,所以,今天回来,我不是和您商量这事的,而是想请教一下您,我回来后,应该怎么样在村里开展工作。” “回村里工作?”五叔正喝着茶,差一点没让茶水给噎着。 “是的,我想向区里、镇里请个军令状,回村里进村支委或者村委,当个村官,带领香坊村的群众闯一条致富路。这不,正在写香坊村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有一些事情,想请教请教您。” 董兰一甩她那齐耳短发,回答得十分干脆。 “噗!”五叔这回真没忍住,一口茶水喷了出来,差点没溅到董兰脸上 ,“糊涂!兰兰,你这是疯了,还是被鬼迷了?到香坊来当村官,还要进村支委村委?你了解香坊多少情况,知道多少村里的事,就敢武断的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太草率了,哦,不,简直是笑话!” 面对五叔的一连串问题,董兰早有心理准备,当即反回道:“五叔,我真的是非常认真的,在这个村长大,这片土地养育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不仅仅是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十分熟悉。” “幼稚,幼稚呐!好吧,既然你这么执拗,我就给你说说村里的事吧。”五叔叹了口气,这侄女打小脾气执拗,他必须得拿出点正理来,才能让她服,“拿句俗话讲,香坊这个村子,可谓是水浅淤泥深呐,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老北京有句话,说北京城,那是西贵东富北尊南贱,意思是权贵之人都住在西山西厢享福,大富之家都在东城的四合院里安身,北边是朝官武将扎堆结盟,南边则是匠人奴卑偷生之地,一顶穷帽子,几代王朝下来都没有改变过。可咱香坊连北京城的南边都靠不上,往东看,隔着运河是香河,南边呢,地垄接头的是廊坊地界,除了点薄地,啥经济产业都没有,要说一穷二白,那是一点都不假。但是,你以为穷地方事情就简单,别忘了穷地方也有穷的理,你懂其中暗藏着的理是什么吗?” “咱村穷,这里面还有什么理吗?” 让五叔这么一问,董兰还真给问倒了。 “我告诉你吧,这世上当难判的案,叫家案,所以才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稍往大了一点的地方放,这世上最难当的官,就是村官。而要说什么样的村村官最难当,就是在香坊这样的村。别看人家杨老大、孟老四把持着干了这么多年,村子一点都没起色,但要真换个人上,香坊早乱上天了。我告诉你,兰兰,要说起来,我在政府里,也算是副处级的干部了吧,可是,在这村子里,我说的话,还没有你婶的话管用。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因为我在外工作四十年,村里的事多半是一知半解,但你婶没离开过这村子,大大小小的事她全知道,她的话总比我在理,所以她的话比我管用啊。” “您的意思是,我离开村子已经十几个年头了,根本不了解村里的情况,所以,我不合适回到村里来工作,是这意思吧。”董兰很快明白了五叔的意思,但她随口就反驳道,“可是,我却认为,正因为我离开村子十几年了,在外面见了不少事,更学了不少东西,才能回来为乡亲们服务啊。全皇冠体育投注:都在**,北京更是日新月异,可是,看看咱们香坊,连村里的路,都还是几十年前的煤渣泥巴路。主干道虽是铺了水泥路面,弯弯曲曲的不说,一段宽一段窄的,连辆小汽车都开不进来。自从买了车之后,每次回家我心里都窝着火,这哪像是北京市的新农村啊!” “好啊,你这是跟你五叔我犟上啊,大道理还一套套的。看来,今天要我要是不给你说出个一二三来,你是不知道其中的厉害了。”五叔把茶杯重重的往桌子上一搁,倒不着急了,问董兰,“首先,你知道咱香坊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吗?” “总不会是真的因为挨着香河和廊坊的缘故吧。”说到这个问题,董兰倒也有些兴趣,歪头问道。打从她小时起,村里人就自嘲香坊是挨着香河廊坊,她还信以为真呢。不过,既然现在五叔问这个问题,显然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而且,她也看出五叔是动气了,这样一来,她反倒不能硬碰硬,而是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拉着五叔的胳膊撒起娇来,“五叔,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给我说说呗。” 整个香坊村,最痛董兰的就是五婶,比亲娘还痛的那种。但要论到帮助最多的,还是五叔,从上学开始到当兵以及后来结婚,帮她拿大主意的人,不是自己的父亲,而是眼前这正苦口婆心劝她的五叔。不管什么事,只要董兰一撒娇,五叔根本拿她没办法,只有乖乖应承的份儿。 “香坊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那时候,明成祖迁都北京,地是挪了,可皇宫里的妃**女以及满朝文武百官,却还是那些人。这些人在南京那么些年,一时对北方的气候环境极为不适应,尤其是他们从锦绣满园的江南水乡,猛地到了一年有半年时光满眼秃枝丫的北国,心理落差非常大。那句老话说的好,安居才能乐业,为了安抚这些南方人,明成祖特别下令,从杭州、南京、洛阳以及济南征召了一批精通花木之艺的工匠,照着南方园林的模样,建造了诸多皇室园林。照着常理说,伺候花草树木的工匠理应都住在南城才对,但是,因为种花植草对土壤要求非常高,南城那边的土碱度太高根本不适合,左挑右选,最后看中了疏通运河时挖出来的河泥,所以,最终把皇家苗木基地建在了这里。” “您是说,我们香坊原是皇家苗木基地?难道,香坊,就是意指香气芬芳?” “要不怎么说我闺女聪明呢。”五叔高兴的朗声笑起来,“要说香坊这个村名,其实史书上有记载的。据说,明太子朱高炽代父监国的时候,其子朱瞻基被册封为太孙,太子妃张氏,就是后来因北京保卫战出名的皇太后张氏,她到皇家苗木基地来视察,要挑一部分花木进宫装饰太孙府,人还没进村,老远坐在轿子里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拉开轿门上的帘布,第一眼正好看到了村口的牌坊,她老人家还以为香气是牌坊散发出来的,于是,她就赐了个村名,叫香坊。” “村口那牌坊的事,我倒听老人说过几嘴,说是破四旧的时候,给城里来的学生给砸了。现在回头看,那可是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物了,真是可惜了。” 想起村里早些年的旧事,董兰感慨良多。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