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3章 武当武太极(上)小说:武当太极进京城 作者:汉碧岳 更新时间:2019/4/22 9:29:42 这是故事里的故事名字叫:续传“武太极”。 今天续传“武当武太极”是美好的,可是这段往事不堪回首。 “干爷”(姑父的父亲)的人生是酸楚的,非物质文化却是生生不息地流淌着。 如今“干爷”的一家败落了。 用他当时的话说:“兴,是太极功夫;败,也是那一身的功夫。”。话,还要从头说起。 1982年,我初次见到“干爷”,他戴着一架圆片墨镜(据他说是水晶镜片,有眼病一带就好,青少年时的我,立马增加了传奇色彩的好奇。),驻着一个“文明棍”(其实就是拐棍),留着一摞山羊胡,乍看他慈眉善目,细看他包藏着不容侵犯的威严与杀机。作为青少年的我肃然起敬。 姑姑知道我爱好武术,曾经提醒我说:“你干爷功夫好,说是在武当山学的。后来伤到心了,不愿意提这事,你不要惹他。” 当时我已在襄阳县黄集镇岗王中学的一位家传武术老师李文广那儿学习长拳和民间擒拿术2年。由于体质弱小,力气不济,练习那些“外家拳”非常吃力,一心期望学习能以弱胜强的“内家拳”。 这是个梦,没想到哪儿能圆。 一个偶尔机会,却发现我姑父的功夫与众不同。 襄阳北部的农村风俗逢年过节亲戚相聚,尤其是姑爷上门,总要亲友斗酒。 那年正月初二,我的一位当过消防兵的老表与我姑父在席间“吹牛”,较上了劲,互不服输。 只听到我老表说:“我上房蹿梁一跃可上。姑爷信不信?” 他哪里知道我姑父是武当家传,内家高手。 酒过三巡,率性直言:“别小看我个子小,人称我‘康**’,我蹲在八仙桌下,你双脚能把我蹬动,我喝了这三碗黄酒。” 我那老表哪里能服输,座稳凳子用尽力气蹬在我姑父的背上,姑父丝毫未动。 连续试了几次,都无动于衷。 气得我那老表一口气喝下三碗黄酒,甩手而去。 回到家里,越想越来气。气无处渲泄,把当年农村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抬着扔到了门前的水塘里。 闹腾得十分尴尬。 我那姑父也在门前发酒疯,练起了样子很丑的内家拳。 随手对我们村看热闹的小伙子一牵一拉,人仰马翻,四脚朝天,大叫“疼、疼。” 姑父这才满意收手,倒头酣睡了。 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时隔一年,我在姑父家附近上学了。 当年物质生活困乏,生活拮据,能吃上白面镆,那是莫大的享受。姑父家住襄北劳改农场,生活条件挺好。姑姑疼爱侄儿,不时地让我去改善生活。 在姑姑家,遇到了“干爷”(姑父的父亲)。闲暇总与“干爷”聊起武术。我还卖弄一些招式。 “干爷”也没反感,时常笑笑说:“练着玩玩就行了,现在不时兴这个了。” “干爷”见我实在热爱武术,而且我练得东西他不如意,有一天我给他斟了一杯酒,恳求他教一些真功夫。 酒他喝了,黯然神伤,对我说:“我学的是武当的(太极功夫),健身还好,打人太狠了,现在不适合(练)了。你身体瘦弱,教你练一点对身体好一点东西吧!” 我不知道他要教什么,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首先是学练呼吸、练蹲步、练指力;然后练划圈(相当于现代的太极云手)―――动作有刚有柔,以柔为主。后来就每天放学后去比划(方言:练习的意思)。 一个多月后,“干爷”觉得我还有悟性,就断续讲了一些典故。摘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故事1学拳武当山 当年国民党抓壮丁(强制青年充军),“干爷”身体硬朗,有武当字门的基础功夫,当兵后走南闯北,身体上也没有吃多大的亏。后来驻扎老河口、武当山一带。在武当山驻扎时,“干爷”被选派到了武当山紫霄宫,当时的队伍与道人相处还**,专门请道长教队伍练武当拳。后来才知道是太极功。这些功夫看起来软软的,打人很管用。几个月的时间,学了这套拳。 现代史料查明:1929年-1931年期间国民党51师驻扎在老河口、武当山一带。确实与武当山道人有交往,而且关系还融洽。 直到1931年红三军**军长到了武当山后,国民党51师、53师围剿红军时,与道人关系恶化,甚至用炮弹打毁了藏经阁。 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更名:汉江师范学院)王洪军老师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9年8月第29卷第4期发表的撰文《武当武术大师徐本善》中写道: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51师曾有一段时间驻扎武当山紫霄宫,那时的军队也颇重国术,所以聘请紫霄宫精通武功的道士做士兵们的武术教练。当时在紫霄宫,每日有数百士兵习练武当太极拳。为了演练拳术统一规范,达到形体运动节奏统一,徐本善编出了太极歌诀,由部队配以简谱,操演时,一边练拳,一边唱歌。当时所编的太极拳歌诀为: “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这首歌诀被不少士兵、道士抄录背诵。 半世纪后的1982年,武当山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竟在50多年前道人们的经书中发现了当时用黄裱纸抄录的歌谱和歌诀。 现在看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以徐本善道总为代表的道长们留下宝贵的武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当年的部队官兵生生不息地传播了下来。 那年头我是十五、六岁的年轻娃娃,不懂得收集史料,没有更多地寻问详细源流。现在看来,“干爷”所学就是当年所在的国民党51师在武当山驻扎的习武情景。 亿万人的挚爱,我将打破心中壁垒,续写武当太极拳传奇! 0
|